利用英国Hadley中心的海温和NASA的臭氧混合比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计算表征热带印度洋海温变化的主模态(IOB、IOD)的IOBI指数和IODI指数,分析了1980—2015年间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与东亚地区平流层臭氧混合比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了热...利用英国Hadley中心的海温和NASA的臭氧混合比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计算表征热带印度洋海温变化的主模态(IOB、IOD)的IOBI指数和IODI指数,分析了1980—2015年间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与东亚地区平流层臭氧混合比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了热带印度洋海温变化对东亚臭氧层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热带印度洋海温变化对东亚地区平流层臭氧分布有明显的影响,并且与IOB、IOD的时间变化规律相一致;(2)IOBI、IODI与东亚平流层臭氧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特别是在春、秋季节时,平流层低层(70 h Pa)和中层(40h Pa)高度处两者间的相关性尤为显著.展开更多
采用NOAA提供的ONI(Oceanic Nio Index)指数资料与欧洲中心提供的臭氧再分析资料,以滞后相关为切入点,分析了ENSO循环对东亚地区平流层臭氧分布的影响,探讨了ENSO不同位相(El Nio、La Nia)对臭氧场的强迫影响程度,并且用ENSO...采用NOAA提供的ONI(Oceanic Nio Index)指数资料与欧洲中心提供的臭氧再分析资料,以滞后相关为切入点,分析了ENSO循环对东亚地区平流层臭氧分布的影响,探讨了ENSO不同位相(El Nio、La Nia)对臭氧场的强迫影响程度,并且用ENSO对剩余环流的影响解释了平流层臭氧变化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ENSO对东亚地区平流层臭氧的分布有明显的影响,在平流层30 h Pa和70 h Pa尤为显著,且滞后8个月时二者相关达到最大;(2)El Nio发生8个月后中纬度地区平流层30 h Pa的臭氧有所减少,而高纬度臭氧增加,70 h Pa则与之相反,同时在低纬度地区70 h Pa臭氧减少;La Nia反之;(3)Nio3.4区海温与滞后8个月臭氧的SVD分析结果也有类似的变化;(4)El Nio和La Nia的影响之间有显著的差异,在分别滞后于El Nio和La Nia事件8个月后平流层低层的臭氧含量差异可达-25%以上。(5)ENSO可以通过影响剩余环流的变化,进而影响臭氧分布发生以上的变化。展开更多
利用ECMWF提供的1979—2013年臭氧与位势高度资料,采用3种诊断分析方法,探讨了东亚地区臭氧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得到了以下结论:(1)Iwin与东亚各等压面高度上的臭氧以正相关关系为主,其中与50、100 h Pa臭氧的正相关区域最明显;(2...利用ECMWF提供的1979—2013年臭氧与位势高度资料,采用3种诊断分析方法,探讨了东亚地区臭氧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得到了以下结论:(1)Iwin与东亚各等压面高度上的臭氧以正相关关系为主,其中与50、100 h Pa臭氧的正相关区域最明显;(2)东亚50、100 h Pa臭氧与位势高度的变化区域总体来看较为一致,即当中纬度的臭氧增加时,中纬度的位势高度场降低,东亚大槽加强,冬季风偏强,反之亦然;(3)合成差值分析的结果表明,当EAWM偏强时,臭氧的正差值中心从30 h Pa至100 h Pa有由北向南移动的趋势.展开更多
利用欧洲中心(ECMWF)ERA-Interim提供的1979—2013年的O3、温度和位势高度逐月资料及国家气候中心的160站的逐月降水资料,采用EOF分析、相关分析和合成差值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东亚春季臭氧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中国冬季降水对东亚春季O3强...利用欧洲中心(ECMWF)ERA-Interim提供的1979—2013年的O3、温度和位势高度逐月资料及国家气候中心的160站的逐月降水资料,采用EOF分析、相关分析和合成差值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东亚春季臭氧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中国冬季降水对东亚春季O3强弱信号的响应.研究发现:1通过EOF分析可知,东亚春季O3主要有3种变化特征:其一是东亚春季不同时间的O3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或减少).其二是青藏高原是一个O3异常信号较强的地区.其三是鄂霍次克海以西的内陆地区和中国东北部地区的春季O3异常信号最强,且这两地区的异常信号位相相反.2东亚春季O3强时,中国冬季降水从西到东呈现了“多-少-多-少-多-少”的分布.这种响应显著的区域位于北方和内陆地区,而中国的东南地区较弱.这就说明,东亚春季O3对中国冬季降水是有一定的影响的.O3是如何引起中国冬季降水出现这种波列分布的原因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3选取了6个层次分别代表平流层和对流层来开展研究.从相应于O3强弱年的温压场分析来看,北半球冬季的温度场和位势高度场的合成差值在中高纬度都呈现了波列的分布,在平流层呈“正-负-正”分布,在对流层呈“负-正-负-正-负”分布,且这种温压场对O3变化的响应在50、100、500 h Pa和700 h Pa层次最为显著.据此推测,东亚春季O3变化会引起北半球的温度场和位势高度场的调整,从而使得中国冬季降水分布出现异常.展开更多
文摘利用英国Hadley中心的海温和NASA的臭氧混合比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计算表征热带印度洋海温变化的主模态(IOB、IOD)的IOBI指数和IODI指数,分析了1980—2015年间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与东亚地区平流层臭氧混合比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了热带印度洋海温变化对东亚臭氧层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热带印度洋海温变化对东亚地区平流层臭氧分布有明显的影响,并且与IOB、IOD的时间变化规律相一致;(2)IOBI、IODI与东亚平流层臭氧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特别是在春、秋季节时,平流层低层(70 h Pa)和中层(40h Pa)高度处两者间的相关性尤为显著.
文摘采用NOAA提供的ONI(Oceanic Nio Index)指数资料与欧洲中心提供的臭氧再分析资料,以滞后相关为切入点,分析了ENSO循环对东亚地区平流层臭氧分布的影响,探讨了ENSO不同位相(El Nio、La Nia)对臭氧场的强迫影响程度,并且用ENSO对剩余环流的影响解释了平流层臭氧变化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ENSO对东亚地区平流层臭氧的分布有明显的影响,在平流层30 h Pa和70 h Pa尤为显著,且滞后8个月时二者相关达到最大;(2)El Nio发生8个月后中纬度地区平流层30 h Pa的臭氧有所减少,而高纬度臭氧增加,70 h Pa则与之相反,同时在低纬度地区70 h Pa臭氧减少;La Nia反之;(3)Nio3.4区海温与滞后8个月臭氧的SVD分析结果也有类似的变化;(4)El Nio和La Nia的影响之间有显著的差异,在分别滞后于El Nio和La Nia事件8个月后平流层低层的臭氧含量差异可达-25%以上。(5)ENSO可以通过影响剩余环流的变化,进而影响臭氧分布发生以上的变化。
文摘利用ECMWF提供的1979—2013年臭氧与位势高度资料,采用3种诊断分析方法,探讨了东亚地区臭氧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得到了以下结论:(1)Iwin与东亚各等压面高度上的臭氧以正相关关系为主,其中与50、100 h Pa臭氧的正相关区域最明显;(2)东亚50、100 h Pa臭氧与位势高度的变化区域总体来看较为一致,即当中纬度的臭氧增加时,中纬度的位势高度场降低,东亚大槽加强,冬季风偏强,反之亦然;(3)合成差值分析的结果表明,当EAWM偏强时,臭氧的正差值中心从30 h Pa至100 h Pa有由北向南移动的趋势.
文摘利用欧洲中心(ECMWF)ERA-Interim提供的1979—2013年的O3、温度和位势高度逐月资料及国家气候中心的160站的逐月降水资料,采用EOF分析、相关分析和合成差值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东亚春季臭氧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中国冬季降水对东亚春季O3强弱信号的响应.研究发现:1通过EOF分析可知,东亚春季O3主要有3种变化特征:其一是东亚春季不同时间的O3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或减少).其二是青藏高原是一个O3异常信号较强的地区.其三是鄂霍次克海以西的内陆地区和中国东北部地区的春季O3异常信号最强,且这两地区的异常信号位相相反.2东亚春季O3强时,中国冬季降水从西到东呈现了“多-少-多-少-多-少”的分布.这种响应显著的区域位于北方和内陆地区,而中国的东南地区较弱.这就说明,东亚春季O3对中国冬季降水是有一定的影响的.O3是如何引起中国冬季降水出现这种波列分布的原因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3选取了6个层次分别代表平流层和对流层来开展研究.从相应于O3强弱年的温压场分析来看,北半球冬季的温度场和位势高度场的合成差值在中高纬度都呈现了波列的分布,在平流层呈“正-负-正”分布,在对流层呈“负-正-负-正-负”分布,且这种温压场对O3变化的响应在50、100、500 h Pa和700 h Pa层次最为显著.据此推测,东亚春季O3变化会引起北半球的温度场和位势高度场的调整,从而使得中国冬季降水分布出现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