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儿童双眼非对称性上斜肌麻痹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斜视类型,并多合并水平斜视。该类病人在儿童时期的手术都具有比较大的难度。文中总结其临床特征及分型,研究制定相应的手术方式。方法采用非对照干预性病例研究方法(Noncomparative ...目的儿童双眼非对称性上斜肌麻痹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斜视类型,并多合并水平斜视。该类病人在儿童时期的手术都具有比较大的难度。文中总结其临床特征及分型,研究制定相应的手术方式。方法采用非对照干预性病例研究方法(Noncomparative interventional case series)。纳入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诊断为双眼非对称性上斜肌麻痹并且接受了手术治疗儿童。分别在术后2周、1个月、半年复诊。术后失访病例已排除。本课题通过病人临床表现。归纳出其临床特征,并制定适合儿童的双眼非对称性上斜肌麻痹分型方法。对不同类型的病人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通过分析术后效果,评估各种手术方法的适用性。结果收集双眼非对称性上斜肌麻痹斜视病人资料共41例。病人根据临床特征可分为四种类型,使用不同的手术方式:Ⅰ型:术前有明显垂直眼位、代偿头位和“V征”病人1例,做较亢进的一只眼下斜肌部分切除联合水平斜视矫正术,术后第一眼位双眼正位。Ⅱ型:术前有明显垂直眼位和“V征”,无代偿头位病人20例,做较亢进的一只眼下斜肌部分切除联合水平斜视矫正术,术后第一眼位双眼正位。Ⅲ型:术前垂直眼位和代偿头位不明显,但“V”征表现明显患者12例,行双眼对称的下斜肌部分切除术联合水平斜视矫正术,术后第一眼位无垂直眼位,也无代偿头位,仅1例术后水平眼位欠矫。Ⅳ型:术前垂直眼位和代偿头位不明显,“V”征表现不明显8例,仅行水平方向斜视手术,术后第一眼位正位,无代偿头位。结论对于儿童非对称性上斜肌麻痹斜视病人,根据其临床特征可以分为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儿童非对称性上斜肌麻痹斜视病人,通过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案,可以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儿童双眼非对称性上斜肌麻痹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斜视类型,并多合并水平斜视。该类病人在儿童时期的手术都具有比较大的难度。文中总结其临床特征及分型,研究制定相应的手术方式。方法采用非对照干预性病例研究方法(Noncomparative interventional case series)。纳入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诊断为双眼非对称性上斜肌麻痹并且接受了手术治疗儿童。分别在术后2周、1个月、半年复诊。术后失访病例已排除。本课题通过病人临床表现。归纳出其临床特征,并制定适合儿童的双眼非对称性上斜肌麻痹分型方法。对不同类型的病人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通过分析术后效果,评估各种手术方法的适用性。结果收集双眼非对称性上斜肌麻痹斜视病人资料共41例。病人根据临床特征可分为四种类型,使用不同的手术方式:Ⅰ型:术前有明显垂直眼位、代偿头位和“V征”病人1例,做较亢进的一只眼下斜肌部分切除联合水平斜视矫正术,术后第一眼位双眼正位。Ⅱ型:术前有明显垂直眼位和“V征”,无代偿头位病人20例,做较亢进的一只眼下斜肌部分切除联合水平斜视矫正术,术后第一眼位双眼正位。Ⅲ型:术前垂直眼位和代偿头位不明显,但“V”征表现明显患者12例,行双眼对称的下斜肌部分切除术联合水平斜视矫正术,术后第一眼位无垂直眼位,也无代偿头位,仅1例术后水平眼位欠矫。Ⅳ型:术前垂直眼位和代偿头位不明显,“V”征表现不明显8例,仅行水平方向斜视手术,术后第一眼位正位,无代偿头位。结论对于儿童非对称性上斜肌麻痹斜视病人,根据其临床特征可以分为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儿童非对称性上斜肌麻痹斜视病人,通过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案,可以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