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试论电影节的品牌优势与特色定位
被引量:6
- 1
-
-
作者
石川
-
机构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
出处
《艺术评论》
2007年第9期29-30,共2页
-
文摘
2007年的第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好可以为人们提供一次回顾总结的恰当时机。不管外界如何评价,上海电影节的规模正在一步步地逐渐扩大,这似乎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第一届上海电影节参赛、参展影片的来源地只涉及33个国家和地区,而到今年的第十届,已经发展到有73个国家和地区的895部影片报名参赛。报送影片的国家和地区数,参赛、参展影片数量均创历史最高纪录。其次,参赛参展影片的质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
关键词
上海国际电影节
特色定位
品牌优势
参展影片
上海电影节
参赛
来源地
-
分类号
J992.6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回顾与展望:国际化语境下的上海电影节
被引量:3
- 2
-
-
作者
陈犀禾
-
机构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
-
出处
《艺术评论》
2007年第9期26-28,共3页
-
文摘
一、十四年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小结
1932年威尼斯电影节创办,这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际电影节。从那时起,电影节就一直处于某种充满矛盾的生成结构中。一方面,大银幕上的影像叙事具有跨越国界的神奇魅力,它所制造出的集体狂欢的嘉年华效果,是其他任何一种艺术手段都难以比拟的;而另一方面,国际知名的各大电影节也不断面临着“国际”、“区域”与“本土”等多元价值取向的考量,尤其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单靠“国际化”口号已经很难成为检验一家电影节是否成功的惟一标杆。
-
关键词
上海电影节
国际化语境
展望
国际电影节
生成结构
影像叙事
艺术手段
多元价值
-
分类号
F713.6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小偷家族》里的“家庭”和“亲情”
- 3
-
-
作者
韩青
-
出处
《祝你幸福:知心》
2018年第9期38-39,共2页
-
文摘
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今年5月摘得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6月到上海电影节展映时已一票难求,甚至紧俏到“上海内环一套房换一张票”。时至8月,距此片全球首映和日本公映两个月,《小偷家族》在国内院线上映,随即票房飘红口碑爆棚。看来,是枝裕和提供的“家庭”和“亲情”类题材,十分迎合当下观影者消费的刚性需求。
-
关键词
“亲情”
家族
小偷
家庭
戛纳国际电影节
上海电影节
刚性需求
日本
-
分类号
C913.11
[经济管理][社会学]
-
-
题名秦怡把心结当橘子来剥
预览
- 4
-
-
作者
吕甲
-
出处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
2018年第6期30-31,共2页
-
文摘
96岁高龄依然坚持拍戏2017年6月,上海电影节20周年大庆,开幕红毯上星光熠熠,老中青三代演员悉数亮相,不过,全场最抢镜的还是96岁高龄的秦怡,她一袭粉色套装配上珍珠项链,雍容典雅。旧上海的那些大明星、大美人,都一一定格在故纸堆里了,人间只留秦怡,皮肤白皙,一头银发熠熠生辉。
-
关键词
秦怡
心结
上海电影节
珍珠项链
旧上海
高龄
明星
纸
-
分类号
F713.6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铲屎官是怎样炼成的
- 5
-
-
作者
李世佳
东方IC
-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
出处
《中学生天地:初中综合版(A版)》
2018年第2期40-41,共2页
-
文摘
假如猫从世界上消失了在2016年的上海电影节上,有一部电影叫作《假如猫从世界上消失了》。当男主身患恶疾,只剩下一天的生命时,恶魔告诉他,如果选择从世界上抹去一样东西,就可以延长他一天的生命。于是,他开始从世界上抹去电话、电影、时钟……当最后将要以世界失去猫咪换取一天生命时,他放弃了。
-
关键词
上海电影节
世界
生命
-
分类号
F713.6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笑星”梁天与导演女儿:戏里戏外父女情
预览
- 6
-
-
作者
香草
-
出处
《伴侣》
2018年第11期16-18,共3页
-
文摘
2018年9月14日,由梁小凉和梁青儿编剧、导演,梁天主演的电影《让我怎么相信你》,在全国上映后好评如潮。宋丹丹、陈佩斯、葛优等知名演员隔空打call。这对姊妹花的处女作,还一举斩获上海电影节组委会特别荣誉金奖。在现实生活中,梁小凉和梁天是亲父女。
-
关键词
导演
父女情
上海电影节
女儿
现实生活
宋丹丹
陈佩斯
组委会
-
分类号
C913.1
[经济管理][社会学]
-
-
题名从改变自己做起
预览
- 7
-
-
作者
常生龙
-
出处
《上海教育》
2018年第31期68-69,共2页
-
文摘
周末。儿子晚上从外面回来,激动地推荐我去看看《嗝嗝老师》这部电影,并且很热心地在网上帮我订了票。到了影院才知道,这部印度电影刚开始公映,曾在之前的上海电影节上展示过。影片的主人公奈娜从小患有妥瑞氏综合征,这种与神经有关的疾病导致她常常身体抽搐并发出"吱吱嗝嗝"的怪声,因此在求学的阶段曾被12所学校勒令退学。
-
关键词
印度电影
上海电影节
勒令退学
综合征
主人公
-
分类号
F069.9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
-
题名没有人该成为现实的旁观者
预览
- 8
-
-
作者
徐若风
-
机构
《法人》编辑部
-
出处
《法人》
2018年第9期92-93,共2页
-
文摘
5月,《小偷家族》登顶戛纳,这是日本第五座金棕榈大奖。6月,上海电影节"戛纳零时差"展映,导演是枝裕和来华,一票难求。8月,它在中国大规模上映,实现了新世纪以来金棕榈得主内地公映"零的突破"。依靠犯罪关系维系的"亲情"题材,为何引发如此强烈的共鸣,反观了怎样的残酷现实?从2015年金棕榈颁发给《流浪的迪潘》(法国)起,短短四年内已经有包括《我是布莱克》(英国)和《小偷家族》(日本)三部电影,以"底层无血缘亲情"的故事来探讨社会现实问题,从而在戛纳获得大奖。显然,这是一个值得被关注的现象。
-
关键词
旁观者
上海电影节
社会现实问题
血缘亲情
布莱克
家族
小偷
日本
-
分类号
C913.11
[经济管理][社会学]
-
-
题名《Hello!树先生》:超越现实还是超越观影契约
被引量:3
- 9
-
-
作者
叶航
-
机构
中国传媒大学
-
出处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 24-26,共3页
-
文摘
2012年6月,我在上海电影节上观看主竞赛单元影片《Hello!树先生》的感受可以用“似懂非懂”来形容。当时该片还不是商业放映,观众多为具有一定观片量,对不同形态电影的接受度较高的电影记者或影评人,但阅片后不少人表示对影片的叙事和主题存有疑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影片与观众的期待视野发生了一定的位移。在我看来,本片可以看作是导演韩杰试图在一部影片中融合第五代的寓言性和第六代的写实性、姜文式的狂放想象和贾樟柯式的冷静观察这些具有反差的风格和手法,
-
关键词
超越现实
上海电影节
契约
期待视野
影片
接受度
写实性
第六代
-
分类号
J943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十年磨一剑——历届上海电影节回顾
- 10
-
-
作者
何毓文
-
机构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电影学专业
-
出处
《艺术评论》
2007年第9期31-32,共2页
-
文摘
2007年6月24日晚,随着第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在上海大剧院落下帷幕,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然在不知不觉中走过了14个年头。回顾这十四年的风雨历程,我们惊喜地看到,这个中国惟一的A类国际电影节,不仅告别了蹒跚起步的岁月,在百家争鸣的世界舞台上占得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而且,它的努力也使得全世界更多的优秀影片走进了中国观众的视线,走近了我们的身边。
-
关键词
上海电影节
上海国际电影节
上海大剧院
百家争鸣
全世界
中国
-
分类号
F713.6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带着希望走向目标——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印象
预览
- 11
-
-
作者
青铜骑士
-
出处
《电影》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 34-36,共3页
-
文摘
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在夏日的阳光里走来,创下若干个第一之后,圆满落幕。吕克·贝松打破了上海电影节史上评委会主席一直由华人担任的“惯例”,首次出现了世界首映影片。如此等等,意在说明上海电影节开始全面改变自己的形象。
但其身后却是不断的质疑,媒体的抱怨和上海电影节的国际化进程似乎一直是背离的,在媒体热闹的喧哗声中,在为数甚众的晔众取宠的舆论里.电影节给人的印象少了积极.多了慨叹。
然,从一个冷静的视点回望电影节,我们将会有另外的发现——
-
关键词
上海国际电影节
印象
上海电影节
国际化进程
评委会
媒体
舆论
-
分类号
G212
[文化科学—新闻学]
-
-
题名传统电视式微 视频网站独领风骚?
被引量:1
- 12
-
-
作者
郝俊慧
-
机构
IT时报
-
出处
《中国传媒科技》
2011年第6期18-19,共2页
-
文摘
刚刚落幕的上海电视节、上海电影节,各路明星出没最多的地方,不再是各大电影的首映礼,而是各家网络视频网站的发布会。在乐视网宣布购得《从军记》《老爸嫁到》和《钱多多嫁入记》等影视剧网络版权的发布会上,凌潇肃、李小冉、曾之乔、甘婷婷等10余位明星到场造势;搜狐视频更是直接介入影视制作,请来刘烨、黄渤、李光洁、王学兵、吴秀波、张默、黄磊等7个当红男星,
-
关键词
上海电视节
视频网站
上海电影节
式微
传统
风骚
网络版权
影视制作
-
分类号
G229.25
[文化科学]
-
-
题名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的人性关怀与诗性追求
预览
- 13
-
-
作者
张静
-
机构
青岛农业大学
-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35-37,共3页
-
文摘
《摇摇晃晃的人间》是导演范俭历时两年完成的一部有关女诗人余秀华的纪录片。该片于2016年荣获第29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IDFA)纪录长片评委会大奖和国内纪录片学院奖最佳摄影奖,也是今年上海电影节唯一一部入围纪录片主竞赛单元的中国影片。该片主要讲述了脑瘫女诗人余秀华成名之后,为挣脱束缚,与无爱的丈夫离婚,而重获自由的故事。
-
关键词
纪录片
诗性追求
人性关怀
上海电影节
阿姆斯特丹
女诗人
摄影奖
评委会
-
分类号
J952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急刹车!电影市场如何突围
- 14
-
-
作者
李晗
-
机构
《经济》编辑部
-
出处
《经济》
2017年第14期104-107,共4页
-
文摘
中国电影进入水逆期,慢了下来。这是目前业内达成的一个共识。
2017年6月,参加上海电影节的影视巨头们并不像去年一样,动辄发布几十个影视项目,而是纷纷调整自己的战略方向,阿里影业董事局主席兼CEO俞永福公开表示:“阿里影业要做电影市场的基础设施服务者。”腾讯影业则是继续投入资金,增加对电影产业上游内容的渗透。
-
关键词
电影市场
急刹车
突围
上海电影节
董事局主席
中国电影
基础设施
电影产业
-
分类号
F713.6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自言自语的上海电影节
- 15
-
-
作者
张英
-
机构
《中关村》特约记者
-
出处
《中关村》
2004年第7期 96-99,共4页
-
文摘
6月13日晚上,在一个小时以内,按照既定程序进行,没有任何助兴演出,上海电影节的闭幕式显得干净利落。
-
关键词
上海电影节
电影艺术
导演
电影营销
-
分类号
J992.7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电影产业的全社会沟通-试论上海电影节的公信力建设
预览
- 16
-
-
作者
张敏
-
机构
上海大学会展研究院
-
出处
《新媒体与社会》
2017年第1期77-78,共2页
-
文摘
电影是以光电技术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荧幕艺术,相较于其他艺术类型,电影更依赖于技术的支持和艺术的表现,另外还有社会和观众.所有的艺术都是沟通,电影的贡献在于为人与人的沟通提供了新的途径、创造了新的境界.电影节便是借助电影艺术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沟通.
-
关键词
上海电影节
社会沟通
电影产业
公信力
艺术类型
光电技术
直接沟通
电影艺术
-
分类号
F713.6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曹保平我是一个克制的人,但我不复杂
被引量:1
- 17
-
-
-
出处
《大众电影》
2015年第13期22-25,共4页
-
文摘
《白噪音》里说:吸引我的总是那些最复杂、最神经质、最难对付的女人——我喜欢单纯的男人和复杂的女人。这句话放在曹保平——这位以电影《烈日灼心》在刚刚结束的上海电影节上斩获多项金爵、几乎难以归类的中国导演身上,以我对他的了解,会发生如下变化:吸引他的总是那些最复杂、最神经质、最难对付的故事——而他喜欢单纯的女人,和复杂的男人。
-
关键词
上海电影节
《白噪音》
神经质
女人
-
分类号
F713.6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30's盘点
预览
- 18
-
-
作者
徐静(整理)
-
出处
《民间文化》
2007年第1期 92-94,共3页
-
文摘
罗马尼亚举办国际纪录片电影节获奖影片展,“雪域高原”西藏图片展在印度昌迪加尔举行,中国上海电影节在东京开幕,世界沙漠居民文明与文化艺术节在阿尔及利亚开幕,小型中国文化展览在达卡澳大利亚国际学校举办
-
关键词
上海电影节
盘点
国际学校
中国文化
阿尔及利亚
文化艺术节
获奖影片
罗马尼亚
-
分类号
F713.6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王中军:用草根思维玩转互联网
- 19
-
-
作者
上证
-
机构
《中国投资》编辑部
-
出处
《中国投资》
2016年第8期36-37,共2页
-
文摘
记者:您今年破天荒地没参加上海电影节,却首次在游戏产业盛会chinaJoy上露面,而在中国互联网大会期间又和腾讯合作,这算不算是华谊在互联网领域战略性转向的一个缩影?
-
关键词
互联网
王中军
CHINAJOY
思维
草根
上海电影节
游戏产业
荒地
-
分类号
F49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四位大家看电影
预览
- 20
-
-
作者
余晶颖
-
出处
《电影》
2014年第7期12-15,共4页
-
文摘
作为上海电影节传媒大奖的创新单元"大家看电影"邀请了刘杰、金培达、张颐武唐季礼四位电影、音乐和文化领域的大家与李星文、图宾根木匠、赵宁宇、藤井树四位影评人对谈,为青年导演分享自己的心得感悟。本刊特撷取四日活动的一些精彩片段,以飨读者。刘杰:"如果你是个愤青,对这个有态度,对那个有意见,你可能比较容易能做艺术片。"作为一名艺术片导演,刘杰的作品《青春派》《碧罗雪山》《马背上的法庭》一贯地呈现出真实生活的质感。刘杰与影评人李星文探讨商业时代的电影文化现象。
-
关键词
上海电影节
青年导演
文化领域
真实生活
文化现象
商业时代
艺术片
刘杰
-
分类号
G0
[文化科学]
-
使用中文期刊助手扫码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