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作者导航
机构导航
期刊评价报告
期刊开放获取
下载APP
登录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检索历史
共找到
13,192
篇文章
<
1
2
…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韩非子》反儒学思想研究
预览
1
作者
侯雨晴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
2019年第9期100-101,104共3页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种学术思想涌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学崇尚礼治,愿景是恢复周朝时期的礼乐齐鸣,而非当时的礼崩乐坏。儒家有很多学说,比如相信人性本善,治理国家采取仁治,希望用道德感化世人,人人以礼相待,国家自然太平...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种学术思想涌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学崇尚礼治,愿景是恢复周朝时期的礼乐齐鸣,而非当时的礼崩乐坏。儒家有很多学说,比如相信人性本善,治理国家采取仁治,希望用道德感化世人,人人以礼相待,国家自然太平无事。在诸多与儒家抗衡的思潮中,出现以韩非为首的法家学派,韩非审时度势,根据自己对社会的观察提出自己的法家主张,认为儒家学说有很多不适合治理国家,不符合社会进步的脚步,以此反对儒家治国。由于儒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韩非师从荀子,却有着和儒家思想完全不同的主张。本文通过对《韩非子》中人性论、治国模式、处世之道等反儒家思想内容的研究,结合韩非的个人经历及思维方式、当时的社会背景等分析其反儒学的原因,进而讨论这种反儒学思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韩非子》
反
儒学
影响
在线阅读
免费下载
职称材料
论儒学之“变”
预览
2
作者
戴铭婧
《北方文学》
2019年第11期236-237,共2页
儒学自春秋战国成熟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发展。对于儒学自原始儒学的转变,本文认为是从汉代董仲舒正式显现。而对于儒学发展的态度,笔者认为,只有在把握儒学核心本质思想的基础上,因时制宜,挖掘其新,才能保证其长盛不衰。
关键词
儒学
孟子
荀子
董仲舒
现当代新
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格物致知:儒学内部生长出来的科学因子
预览
3
作者
马来平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7-97,167共12页
从格物致知与科学关系的角度看,历史上格物致知的含义曾经发生过两次重大转向:一次是程朱理学格物致知说的形成,另一次是明末清初实学思想家格物致知观的形成。两次转向均对科学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这两次重大转向,格物致知经历...
从格物致知与科学关系的角度看,历史上格物致知的含义曾经发生过两次重大转向:一次是程朱理学格物致知说的形成,另一次是明末清初实学思想家格物致知观的形成。两次转向均对科学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这两次重大转向,格物致知经历了一个认知含义不断扩大、最终由一个道德概念转变为兼具道德和认知双重性质的概念并用来表征科学的过程。该过程表明:格物致知与科学不是无关,而是大有关联,格物致知乃是儒学内部生长出来的科学因子。这一点既决定了儒学与科学具有根本上的相容性,也为证明儒学具有自己的认识传统、具有与现代科学相接榫的可能性,提供了内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物致知
科学
儒学
儒学
与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现代平民儒学:当代儒学创新发展之路
预览
4
作者
陈寒鸣
刘伟
《理论与现代化》
2019年第1期64-74,共11页
坚守人民本位,充分发掘儒学传统中民本思想的有益成分,构建现代平民儒学,是儒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化自信是现代平民儒学的根基。现代平民儒学的实践者是人民群众,它区别于传统社会的'四民'。构建现代...
坚守人民本位,充分发掘儒学传统中民本思想的有益成分,构建现代平民儒学,是儒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化自信是现代平民儒学的根基。现代平民儒学的实践者是人民群众,它区别于传统社会的'四民'。构建现代平民儒学,有助于促进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展示中国风貌,阐发中国精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儒学
人民本位
现代平民
儒学
在线阅读
免费下载
职称材料
论梁启超对儒学与西方科学的态度
5
作者
苗建荣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7-101,共5页
就梁启超对儒学与西方科学的态度而言,早期梁启超持"儒学本位"主义立场,认为治天下当以儒学为主,以科学为辅;中期梁启超持"科学万能"主义态度,崇尚科学并站在科学的立场来评判儒学;后期梁启超在经过多年的反思与沉...
就梁启超对儒学与西方科学的态度而言,早期梁启超持"儒学本位"主义立场,认为治天下当以儒学为主,以科学为辅;中期梁启超持"科学万能"主义态度,崇尚科学并站在科学的立场来评判儒学;后期梁启超在经过多年的反思与沉淀之后,逐渐意识到了二者的界限,认为儒学以人生问题为旨趣而科学以客观知识为归宿,二者不可相互取代。梁启超对儒学与西方科学的态度及其演变轨迹,不仅深刻地反映了晚清思想界在中西比较领域的理论走向,同时也深刻地启发了后人在这个问题上的进一步思考。在儒学复兴深入人心的今天,这样的思考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儒学
科学
儒学
本位
科学万能
文化比较视域中的新儒学研究及其思想价值之理解
6
作者
张能为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43,共11页
比较文化视野中的儒学思想价值的理解问题,不仅是其文化自身的生命力和现代生活的需要问题,更是一个经典文本意义上的阅读、理解、诠释与传承问题,实质上是一个解释学问题。不同的解释视角、方法与情境往往使文本呈现不同的意义,得到新...
比较文化视野中的儒学思想价值的理解问题,不仅是其文化自身的生命力和现代生活的需要问题,更是一个经典文本意义上的阅读、理解、诠释与传承问题,实质上是一个解释学问题。不同的解释视角、方法与情境往往使文本呈现不同的意义,得到新的诠释。多元化、差异化新视野与新方法上的儒学研究所展现的是一种儒学文化精神与走向的新气象和新方向,也由此形成了关于儒学意义的新理解与新把握,而这正是现代新儒学研究重要的理论诉求和思维方式。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和文化比较的方法去看待、从最新的理论新思维中去理解和诠释儒学的多重价值和时代意义,应该成为儒学研究中的更高理论追求.也构成当代新儒学建设与发展的新方法论与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现代新
儒学
比较视域
差异方法
文化方向
文化自知视角下的孔子思想和儒学精髓
预览
7
作者
刘续兵
《人文天下》
2019年第17期16-19,共4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说过这样一段话:“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说过这样一段话:“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孔子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儒学
自知
历史文化
中国共产党
历史悲剧
在线阅读
免费下载
职称材料
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预览
8
作者
张舜清
时万祥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94-99,共6页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中浸润着深刻的儒家思想因素,体现着习近平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充分肯定儒学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因而强调对儒学的继承,同时强调对儒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继承中发展儒学,这构成了习近...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中浸润着深刻的儒家思想因素,体现着习近平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充分肯定儒学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因而强调对儒学的继承,同时强调对儒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继承中发展儒学,这构成了习近平对待儒学的一贯立场和态度。习近平对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为他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大量援引儒家言论,这些言论体现出习近平涉猎儒家典籍的范围十分广泛,对儒家义理掌握全面而深刻,能够自觉鉴别和有选择地应用儒学中的思想精华;对儒学的发展则主要表现为拓展了儒学的适用范围、提升了儒学的理论高度、丰富了儒学的内涵。这些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应用儒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儒学
治国理政
继承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宦懋庸诗文创作的儒学内涵
预览
9
作者
谭德兴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124-132,共9页
宦懋庸是晚清贵州文学与文化的重要代表。其儒学著述和诗文创作均十分丰富。因为集儒学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特殊性,故宦懋庸的诗文创作呈现出浓郁的儒学色彩。主要表现在对儒学的服膺与推崇、探讨相关儒学问题、以儒学品评人物、以诗文...
宦懋庸是晚清贵州文学与文化的重要代表。其儒学著述和诗文创作均十分丰富。因为集儒学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特殊性,故宦懋庸的诗文创作呈现出浓郁的儒学色彩。主要表现在对儒学的服膺与推崇、探讨相关儒学问题、以儒学品评人物、以诗文志史和以儒学标准批评诗文等。宦懋庸诗文创作的儒学化体现的是儒学与文学之间的深刻互动,这也是晚清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宦懋庸
儒学
文学
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明王朝对云南边疆的治理和开发
预览
10
作者
丁存金
《社科纵横》
2019年第4期122-126,共5页
元顺帝北走后,元朝留在内地的军事力量还有两大支:一是云南的梁王,二是东北的纳哈出,都依然用元朝的年号,秉承元顺帝的命令、雄踞一方。朱元璋忌惮于蒙古人“斡腹”亡宋的历史教训,于是武力统一了云南。为了加强对云南的统治、明朝首先...
元顺帝北走后,元朝留在内地的军事力量还有两大支:一是云南的梁王,二是东北的纳哈出,都依然用元朝的年号,秉承元顺帝的命令、雄踞一方。朱元璋忌惮于蒙古人“斡腹”亡宋的历史教训,于是武力统一了云南。为了加强对云南的统治、明朝首先结束了大理段氏雄踞大理的局面,将段氏迁出云南。同时伴随着大量汉族军民的移入,云南几千年来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儒学的兴起和内地先进技术的传播,云南进入又一个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土司制度的建立和完备,是上承蒙元、下启满清的卓有成效的边疆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朝
统一经营
汉族移民
土官土司
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三教关系视域下的北方十六国文化及其特征
预览
11
作者
黄崑威
《五台山研究》
CSSCI
2019年第2期3-7,共5页
十六国期间北方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文化上的兼收并蓄,主要表现为:各割据政权的统治者出于文化认同与政权建设的需要,纷纷延续中原儒学传统,采取崇儒兴礼的策略;主流社会知识界对儒、道思想的理解融汇,使玄学风尚不绝如缕;得益于统治...
十六国期间北方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文化上的兼收并蓄,主要表现为:各割据政权的统治者出于文化认同与政权建设的需要,纷纷延续中原儒学传统,采取崇儒兴礼的策略;主流社会知识界对儒、道思想的理解融汇,使玄学风尚不绝如缕;得益于统治者的扶持,佛教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前凉"为代表的汉族政权对中原文化在北方的存续、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引领了"十六国"的文化潮流。"儒""玄""佛"文化"承前启后,继绝扶衰"。北方各少数民族经过一百多年的文化洗礼,为最终实现隋唐时代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国
文化交融
儒学
玄学
佛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儒学在运河流域的源起与传播
被引量:
1
12
作者
谢光前
《珠海潮》
2019年第1期85-97,共13页
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重要道路,儒学的产生以及发展过程在运河千百年的流波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儒学关爱'家国天下',运河融通中华南北,理顺儒学的源起与传播与大运河的关系是当代理解运河文化价值的重要理据。
关键词
儒学
大运河
文化价值
试论郭齐勇教授的中国古代儒学研究——以孟子为中心
预览
13
作者
杨海文
马慧娟
《贵州文史丛刊》
2019年第2期10-19,共10页
从郭齐勇教授的学思历程看,中国古代儒学是其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思想是其中国古代儒学研究的重点所在。它包括三重内涵:一是从郭店楚简看孟子心性论、思孟五行说,这是新材料带来新机遇;二是由《孟子》“腐败事件”彰显“亲亲...
从郭齐勇教授的学思历程看,中国古代儒学是其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思想是其中国古代儒学研究的重点所在。它包括三重内涵:一是从郭店楚简看孟子心性论、思孟五行说,这是新材料带来新机遇;二是由《孟子》“腐败事件”彰显“亲亲互隐”的儒家伦理,这是新问题提出新挑战;三是激活孟子“正义”的政治哲学,这是新论域朗现新气象。郭齐勇教授以孟子为中心的中国古代儒学研究,平实而又厚重,多元多维而又特色鲜明,是当代中国孟学史的宝贵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儒学
郭店楚简
儒家伦理
政治哲学
在线阅读
免费下载
职称材料
人伦与位育:潘光旦先生的社会学思想及其儒学基础
14
作者
周飞舟
《社会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18,共16页
本文通过对潘光旦先生文集的梳理和研究,指出其社会学思想体系以研究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天人之际”为基础,以研究政治和教育问题的时政文章为应用,其核心内容是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人伦之际”的社会学。潘先生的社会学思想的特点有三...
本文通过对潘光旦先生文集的梳理和研究,指出其社会学思想体系以研究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天人之际”为基础,以研究政治和教育问题的时政文章为应用,其核心内容是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人伦之际”的社会学。潘先生的社会学思想的特点有三:一是强调社会的“自然”基础,即“位”的重要性。二是强调“人化的社会学”,即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应用的核心都应该是“人”,因而强调了“育”的重要性。二者合二为一而为“位育”,表现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均衡与协调。三是其核心的人伦与位育思想基础是中国的传统儒学,其社会学思想可以视为传统儒学系统而完整的社会学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光旦
人伦
位育
儒学
对话儒学:高校通识教育的古典路径
预览
15
作者
朱光磊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84-89,共6页
高校教育具有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区分。前者负责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不具有文化的差异;后者负责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文化的差异。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专业知识技能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人文素养的培养逐渐不被人所重视。中国高校教育也...
高校教育具有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区分。前者负责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不具有文化的差异;后者负责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文化的差异。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专业知识技能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人文素养的培养逐渐不被人所重视。中国高校教育也出现重专业技能而轻文化素养的弊病。如果说专业知识技能作为中西方共同遵循的现代性规则,中国高校可以照搬学习;那么人文素养则具有不同的文化差异,中国高校无法照搬学习。中国高校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寻求资源,打开一条高校通识教育建设的古典路径。在儒学文化中,绝对精神与主体精神的合一,构造了人的德性,开展出道德教育;客观精神与主观精神的协调,构造了社会的公私领域,开展出公民教育;取象精神的生成与发用,构筑了人的意义世界,开展出美学教育。上述精神统一于自由精神中,在自由心灵的自我选择与实践中而得以成就理想人格与美好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通识教育
道德教育
公民教育
美学教育
人文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中国人生哲学的思想分野
预览
16
作者
刘兆伦
《神州》
2019年第28期15-16,共2页
本文以中国的人生哲学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方法论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将儒释道三教思想嬗变之脉络,结合古典时期的历史发展和政治背景,采取以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为主,结合经学文献,学术思潮,政治制度而形成的综合性研究。文中以毛泽东辩证...
本文以中国的人生哲学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方法论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将儒释道三教思想嬗变之脉络,结合古典时期的历史发展和政治背景,采取以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为主,结合经学文献,学术思潮,政治制度而形成的综合性研究。文中以毛泽东辩证法哲学为建瓴,集中探究了禅宗、老庄、先秦儒学的思想理论基础,诠释了中国哲学中的人生意义及其所具有的独特价值,考察了各流派唯心与唯物的相对关系以及方法论的运动过程,解读了儒释道三教关于人生论的融合于中国思想史之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价值
禅宗
老庄
儒学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卜者与秦汉社会
预览
17
作者
舒显彩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54-58,共5页
秦汉卜者人数众多、成分复杂,且活跃于社会各阶层,大致可分为职业卜者和非职业卜者两类。通过为统治阶级建言献策或亲自参与政治事件,秦汉卜者同帝王、官吏及农民起义联系密切。秦汉卜者的主流价值观主要包括:寓教于卜、导人向善;顺时...
秦汉卜者人数众多、成分复杂,且活跃于社会各阶层,大致可分为职业卜者和非职业卜者两类。通过为统治阶级建言献策或亲自参与政治事件,秦汉卜者同帝王、官吏及农民起义联系密切。秦汉卜者的主流价值观主要包括:寓教于卜、导人向善;顺时应势、术儒合一;修身自保、隐居不仕等三个方面。占卜术在秦汉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时人对占卜的依赖及其与儒学的合流,是占卜之风盛行秦汉社会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卜者
占卜
秦汉
价值观
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王阳明与禅
预览
18
作者
胡嘉明(译)
毕文龙(译)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2-58,共7页
王阳明一生重视“只手之声”的公案。以此为引,可见王阳明与诸禅师于公案之解的关系,说明阳明与禅甚深的关系。这种关系贯穿了禅佛教(禅宗)对王阳明的影响以及他从佛所得用于教学开示后学的过程。另外,从阳明频游佛寺、参禅问道、寻仙...
王阳明一生重视“只手之声”的公案。以此为引,可见王阳明与诸禅师于公案之解的关系,说明阳明与禅甚深的关系。这种关系贯穿了禅佛教(禅宗)对王阳明的影响以及他从佛所得用于教学开示后学的过程。另外,从阳明频游佛寺、参禅问道、寻仙访道、惑溺老庄后又脱离佛老回归儒学的心路历程,揭示了阳明悟出的“究意宗旨”之“致良知”与禅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禅
公案
临济宗
心性
声音
儒学
三教关系
心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的韩国儒学思想史研究范式及反思
预览
19
作者
李海涛
方浩范
《东疆学刊》
CSSCI
2019年第1期32-38,112共8页
韩国儒学作为儒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形态,有其独特的地位与特质。目前,中国的韩国儒学思想史研究在方法论上主要存在三种范式:一是以延边为中心的韩国儒学思想史研究,早期侧重于以唯物史观来考察和认识韩国儒学思想史,而后期则侧重于...
韩国儒学作为儒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形态,有其独特的地位与特质。目前,中国的韩国儒学思想史研究在方法论上主要存在三种范式:一是以延边为中心的韩国儒学思想史研究,早期侧重于以唯物史观来考察和认识韩国儒学思想史,而后期则侧重于在东亚儒学视域下从中朝韩日儒学比较上考察和认识韩国儒学思想及其特质,突出韩国文化本身对韩国儒学思想的塑造;二是以北京为中心的韩国儒学思想史研究,在方法上侧重于以中国儒学为基础和参照物而突出义理分析研究,在视角上则侧重于从东亚意识来看待韩国儒学;三是以台湾为中心的韩国儒学思想研究,在方法上从儒学多元论出发形成东亚儒学视域下的经典诠释研究,以东亚为研究视野,以儒家经典为研究核心,重视中韩儒学之间的互动,从而探讨韩国儒学经典与价值理念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思想史
方法论
韩国
在线阅读
免费下载
职称材料
突破,抑或迷思?--儒学“内在超越说”的跨文化考察与批判重构
20
作者
韩振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34,共9页
儒学“内在超越说”是现代新儒家在中西比较视域中的跨文化理论重构。然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它不断受到来自新实用主义和分析哲学阵营的质疑。安乐哲、冯耀明、郑家栋等学者通过剖析“immanence(内在)”与“transcendence(超越)”...
儒学“内在超越说”是现代新儒家在中西比较视域中的跨文化理论重构。然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它不断受到来自新实用主义和分析哲学阵营的质疑。安乐哲、冯耀明、郑家栋等学者通过剖析“immanence(内在)”与“transcendence(超越)”在学理层面的相互悖反性,阐明“内在超越说”的不可证立性质。相较于“超越性”,他们更为强调儒学的“内在性”,认为“超越性”话语过时而“毫无生气”。尽管“内在超越说”所实际指涉的“万物一体”、“仁体”观念是传统儒学境界论意义上的真实存在,但当代质疑者所共处的“现代性”境遇(知识型)使得他们无法弥合“存有”与“价值”的裂隙,而更倾向于解构“内在超越说”的有效性。在“内在超越说”已经被问题化的前提下,借鉴“批判哲学”的思路,充分挖掘并发挥“内在超越说”的文化批判潜能,是这一学说打破单一的宗教性/精神性理解模式,实现哲学重构的可能路径。儒学“内在超越说”是一个文化“混血”的哲学命题,这标示着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古典哲学/伦理学的当代诠释已成为一项“跨文化”的事业。在经典诠释过程中,如何经由批判性的现代重构,超越那种相互绝缘的对比研究模式,走向一种真正有“孕育力”的跨文化立场,从而使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不再停留于一种死板僵化的、避免“受孕”的、各居其位的静态分析中,仍需细细思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超越
内向超越
儒学
批判哲学
重构
题名
《韩非子》反儒学思想研究
预览
1
作者
侯雨晴
机构
中国传媒大学
出处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
2019年第9期100-101,104共3页
文摘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种学术思想涌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学崇尚礼治,愿景是恢复周朝时期的礼乐齐鸣,而非当时的礼崩乐坏。儒家有很多学说,比如相信人性本善,治理国家采取仁治,希望用道德感化世人,人人以礼相待,国家自然太平无事。在诸多与儒家抗衡的思潮中,出现以韩非为首的法家学派,韩非审时度势,根据自己对社会的观察提出自己的法家主张,认为儒家学说有很多不适合治理国家,不符合社会进步的脚步,以此反对儒家治国。由于儒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韩非师从荀子,却有着和儒家思想完全不同的主张。本文通过对《韩非子》中人性论、治国模式、处世之道等反儒家思想内容的研究,结合韩非的个人经历及思维方式、当时的社会背景等分析其反儒学的原因,进而讨论这种反儒学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
儒学
《韩非子》
反
儒学
影响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免费下载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儒学之“变”
预览
2
作者
戴铭婧
机构
扬州大学文学院
出处
《北方文学》
2019年第11期236-237,共2页
文摘
儒学自春秋战国成熟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发展。对于儒学自原始儒学的转变,本文认为是从汉代董仲舒正式显现。而对于儒学发展的态度,笔者认为,只有在把握儒学核心本质思想的基础上,因时制宜,挖掘其新,才能保证其长盛不衰。
关键词
儒学
孟子
荀子
董仲舒
现当代新
儒学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格物致知:儒学内部生长出来的科学因子
预览
3
作者
马来平
机构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7-97,167共12页
文摘
从格物致知与科学关系的角度看,历史上格物致知的含义曾经发生过两次重大转向:一次是程朱理学格物致知说的形成,另一次是明末清初实学思想家格物致知观的形成。两次转向均对科学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这两次重大转向,格物致知经历了一个认知含义不断扩大、最终由一个道德概念转变为兼具道德和认知双重性质的概念并用来表征科学的过程。该过程表明:格物致知与科学不是无关,而是大有关联,格物致知乃是儒学内部生长出来的科学因子。这一点既决定了儒学与科学具有根本上的相容性,也为证明儒学具有自己的认识传统、具有与现代科学相接榫的可能性,提供了内在依据。
关键词
格物致知
科学
儒学
儒学
与科学
分类号
B244.7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现代平民儒学:当代儒学创新发展之路
预览
4
作者
陈寒鸣
刘伟
机构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
中国哲学史学会
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理论与现代化》
2019年第1期64-74,共11页
文摘
坚守人民本位,充分发掘儒学传统中民本思想的有益成分,构建现代平民儒学,是儒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化自信是现代平民儒学的根基。现代平民儒学的实践者是人民群众,它区别于传统社会的'四民'。构建现代平民儒学,有助于促进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展示中国风貌,阐发中国精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
文化自信
儒学
人民本位
现代平民
儒学
Keywords
cultural confidence
Confucianism
standard of the people
modern plebeian Confucianism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免费下载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梁启超对儒学与西方科学的态度
5
作者
苗建荣
机构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出处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7-101,共5页
文摘
就梁启超对儒学与西方科学的态度而言,早期梁启超持"儒学本位"主义立场,认为治天下当以儒学为主,以科学为辅;中期梁启超持"科学万能"主义态度,崇尚科学并站在科学的立场来评判儒学;后期梁启超在经过多年的反思与沉淀之后,逐渐意识到了二者的界限,认为儒学以人生问题为旨趣而科学以客观知识为归宿,二者不可相互取代。梁启超对儒学与西方科学的态度及其演变轨迹,不仅深刻地反映了晚清思想界在中西比较领域的理论走向,同时也深刻地启发了后人在这个问题上的进一步思考。在儒学复兴深入人心的今天,这样的思考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梁启超
儒学
科学
儒学
本位
科学万能
Keywords
Liang Qichao
Confucianism
science
Confucianism standard
science omnipotent
分类号
N09 [自然科学总论—科学技术哲学]
题名
文化比较视域中的新儒学研究及其思想价值之理解
6
作者
张能为
机构
安徽大学哲学系
出处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43,共11页
文摘
比较文化视野中的儒学思想价值的理解问题,不仅是其文化自身的生命力和现代生活的需要问题,更是一个经典文本意义上的阅读、理解、诠释与传承问题,实质上是一个解释学问题。不同的解释视角、方法与情境往往使文本呈现不同的意义,得到新的诠释。多元化、差异化新视野与新方法上的儒学研究所展现的是一种儒学文化精神与走向的新气象和新方向,也由此形成了关于儒学意义的新理解与新把握,而这正是现代新儒学研究重要的理论诉求和思维方式。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和文化比较的方法去看待、从最新的理论新思维中去理解和诠释儒学的多重价值和时代意义,应该成为儒学研究中的更高理论追求.也构成当代新儒学建设与发展的新方法论与新方向。
关键词
儒学
现代新
儒学
比较视域
差异方法
文化方向
分类号
B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题名
文化自知视角下的孔子思想和儒学精髓
预览
7
作者
刘续兵
机构
孔子研究院
出处
《人文天下》
2019年第17期16-19,共4页
基金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习近平‘曲阜讲话’与中华文化复兴”(项目编号:18CKPJ36)的研究成果。
文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说过这样一段话:“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关键词
文化自信
孔子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儒学
自知
历史文化
中国共产党
历史悲剧
分类号
G12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免费下载
职称材料
题名
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预览
8
作者
张舜清
时万祥
机构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
出处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94-99,共6页
文摘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中浸润着深刻的儒家思想因素,体现着习近平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充分肯定儒学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因而强调对儒学的继承,同时强调对儒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继承中发展儒学,这构成了习近平对待儒学的一贯立场和态度。习近平对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为他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大量援引儒家言论,这些言论体现出习近平涉猎儒家典籍的范围十分广泛,对儒家义理掌握全面而深刻,能够自觉鉴别和有选择地应用儒学中的思想精华;对儒学的发展则主要表现为拓展了儒学的适用范围、提升了儒学的理论高度、丰富了儒学的内涵。这些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应用儒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习近平
儒学
治国理政
继承
发展
Keywords
Xi Jinping
Confucianism
Governing China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分类号
D432.6 [政治法律—政治学][政治法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宦懋庸诗文创作的儒学内涵
预览
9
作者
谭德兴
机构
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出处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124-132,共9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近代儒学与文学:以边省贵州文人群体为中心的研究”(13BZW104)。
文摘
宦懋庸是晚清贵州文学与文化的重要代表。其儒学著述和诗文创作均十分丰富。因为集儒学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特殊性,故宦懋庸的诗文创作呈现出浓郁的儒学色彩。主要表现在对儒学的服膺与推崇、探讨相关儒学问题、以儒学品评人物、以诗文志史和以儒学标准批评诗文等。宦懋庸诗文创作的儒学化体现的是儒学与文学之间的深刻互动,这也是晚清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特征。
关键词
晚清
宦懋庸
儒学
文学
互动
Keywords
the late Qing dynasty
Huan Maoyong
Confucianism
literature
interaction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明王朝对云南边疆的治理和开发
预览
10
作者
丁存金
机构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出处
《社科纵横》
2019年第4期122-126,共5页
基金
云南大学边疆治理与地缘政治学科(群)特区高端科研成果培育项目“明清边疆治理研究”(项目编号:Y2018-11)。
文摘
元顺帝北走后,元朝留在内地的军事力量还有两大支:一是云南的梁王,二是东北的纳哈出,都依然用元朝的年号,秉承元顺帝的命令、雄踞一方。朱元璋忌惮于蒙古人“斡腹”亡宋的历史教训,于是武力统一了云南。为了加强对云南的统治、明朝首先结束了大理段氏雄踞大理的局面,将段氏迁出云南。同时伴随着大量汉族军民的移入,云南几千年来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儒学的兴起和内地先进技术的传播,云南进入又一个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土司制度的建立和完备,是上承蒙元、下启满清的卓有成效的边疆治理模式。
关键词
明朝
统一经营
汉族移民
土官土司
儒学
分类号
K248 [历史地理—历史学][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三教关系视域下的北方十六国文化及其特征
预览
11
作者
黄崑威
机构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出处
《五台山研究》
CSSCI
2019年第2期3-7,共5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北朝时期的佛教与民族关系问题研究》(14BZJ006)
2011年度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三教关系史研究》(11JZD005)子课题《魏晋南北朝三教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文摘
十六国期间北方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文化上的兼收并蓄,主要表现为:各割据政权的统治者出于文化认同与政权建设的需要,纷纷延续中原儒学传统,采取崇儒兴礼的策略;主流社会知识界对儒、道思想的理解融汇,使玄学风尚不绝如缕;得益于统治者的扶持,佛教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前凉"为代表的汉族政权对中原文化在北方的存续、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引领了"十六国"的文化潮流。"儒""玄""佛"文化"承前启后,继绝扶衰"。北方各少数民族经过一百多年的文化洗礼,为最终实现隋唐时代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关键词
十六国
文化交融
儒学
玄学
佛教
分类号
B949 [哲学宗教—宗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儒学在运河流域的源起与传播
被引量:
1
12
作者
谢光前
机构
《江南大学学报》
出处
《珠海潮》
2019年第1期85-97,共13页
基金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大运河精神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18WTD004)阶段性成果.
文摘
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重要道路,儒学的产生以及发展过程在运河千百年的流波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儒学关爱'家国天下',运河融通中华南北,理顺儒学的源起与传播与大运河的关系是当代理解运河文化价值的重要理据。
关键词
儒学
大运河
文化价值
Keywords
Confucianism
Grand Canal
Cultural Value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K22
题名
试论郭齐勇教授的中国古代儒学研究——以孟子为中心
预览
13
作者
杨海文
马慧娟
机构
中山大学哲学系
出处
《贵州文史丛刊》
2019年第2期10-19,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汉唐孟子思想解释史研究》(批准号18AZX011)。
文摘
从郭齐勇教授的学思历程看,中国古代儒学是其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思想是其中国古代儒学研究的重点所在。它包括三重内涵:一是从郭店楚简看孟子心性论、思孟五行说,这是新材料带来新机遇;二是由《孟子》“腐败事件”彰显“亲亲互隐”的儒家伦理,这是新问题提出新挑战;三是激活孟子“正义”的政治哲学,这是新论域朗现新气象。郭齐勇教授以孟子为中心的中国古代儒学研究,平实而又厚重,多元多维而又特色鲜明,是当代中国孟学史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
孟子
儒学
郭店楚简
儒家伦理
政治哲学
Keywords
Mengzhi
Confucianism
Guodian Chujian
Confucianism ideas
Political philosophy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免费下载
职称材料
题名
人伦与位育:潘光旦先生的社会学思想及其儒学基础
14
作者
周飞舟
机构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出处
《社会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18,共16页
文摘
本文通过对潘光旦先生文集的梳理和研究,指出其社会学思想体系以研究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天人之际”为基础,以研究政治和教育问题的时政文章为应用,其核心内容是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人伦之际”的社会学。潘先生的社会学思想的特点有三:一是强调社会的“自然”基础,即“位”的重要性。二是强调“人化的社会学”,即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应用的核心都应该是“人”,因而强调了“育”的重要性。二者合二为一而为“位育”,表现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均衡与协调。三是其核心的人伦与位育思想基础是中国的传统儒学,其社会学思想可以视为传统儒学系统而完整的社会学表达。
关键词
潘光旦
人伦
位育
儒学
Keywords
Pan Guangdan
Adaption
Confucius
Localization of Chinese Sociology
分类号
C91-09 [经济管理][社会学]
题名
对话儒学:高校通识教育的古典路径
预览
15
作者
朱光磊
机构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出处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84-89,共6页
基金
2017年苏州大学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高校国学通识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研究”
江苏省社科基金“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专项课题“新时代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研究”(17ZTB020)。
文摘
高校教育具有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区分。前者负责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不具有文化的差异;后者负责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文化的差异。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专业知识技能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人文素养的培养逐渐不被人所重视。中国高校教育也出现重专业技能而轻文化素养的弊病。如果说专业知识技能作为中西方共同遵循的现代性规则,中国高校可以照搬学习;那么人文素养则具有不同的文化差异,中国高校无法照搬学习。中国高校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寻求资源,打开一条高校通识教育建设的古典路径。在儒学文化中,绝对精神与主体精神的合一,构造了人的德性,开展出道德教育;客观精神与主观精神的协调,构造了社会的公私领域,开展出公民教育;取象精神的生成与发用,构筑了人的意义世界,开展出美学教育。上述精神统一于自由精神中,在自由心灵的自我选择与实践中而得以成就理想人格与美好生活。
关键词
儒学
通识教育
道德教育
公民教育
美学教育
人文素养
Keywords
Confucianism
gene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civic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humanistic literacy
分类号
G640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中国人生哲学的思想分野
预览
16
作者
刘兆伦
机构
北京航空旅游专修学院
出处
《神州》
2019年第28期15-16,共2页
文摘
本文以中国的人生哲学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方法论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将儒释道三教思想嬗变之脉络,结合古典时期的历史发展和政治背景,采取以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为主,结合经学文献,学术思潮,政治制度而形成的综合性研究。文中以毛泽东辩证法哲学为建瓴,集中探究了禅宗、老庄、先秦儒学的思想理论基础,诠释了中国哲学中的人生意义及其所具有的独特价值,考察了各流派唯心与唯物的相对关系以及方法论的运动过程,解读了儒释道三教关于人生论的融合于中国思想史之重大意义。
关键词
人生价值
禅宗
老庄
儒学
方法论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卜者与秦汉社会
预览
17
作者
舒显彩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出处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54-58,共5页
文摘
秦汉卜者人数众多、成分复杂,且活跃于社会各阶层,大致可分为职业卜者和非职业卜者两类。通过为统治阶级建言献策或亲自参与政治事件,秦汉卜者同帝王、官吏及农民起义联系密切。秦汉卜者的主流价值观主要包括:寓教于卜、导人向善;顺时应势、术儒合一;修身自保、隐居不仕等三个方面。占卜术在秦汉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时人对占卜的依赖及其与儒学的合流,是占卜之风盛行秦汉社会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卜者
占卜
秦汉
价值观
儒学
Keywords
diviners
divination
Qin and Han Dynasties
values
Confuciansm
分类号
K232 [历史地理—历史学][历史地理—中国史]
B992.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王阳明与禅
预览
18
作者
胡嘉明(译)
毕文龙(译)
机构
日本奈良大学
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出处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2-58,共7页
文摘
王阳明一生重视“只手之声”的公案。以此为引,可见王阳明与诸禅师于公案之解的关系,说明阳明与禅甚深的关系。这种关系贯穿了禅佛教(禅宗)对王阳明的影响以及他从佛所得用于教学开示后学的过程。另外,从阳明频游佛寺、参禅问道、寻仙访道、惑溺老庄后又脱离佛老回归儒学的心路历程,揭示了阳明悟出的“究意宗旨”之“致良知”与禅的关系。
关键词
王阳明
禅
公案
临济宗
心性
声音
儒学
三教关系
心学
分类号
B2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的韩国儒学思想史研究范式及反思
预览
19
作者
李海涛
方浩范
机构
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
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
出处
《东疆学刊》
CSSCI
2019年第1期32-38,112共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北亚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国的思想引领与行动》,项目编号:18ZDA129
山东大学青年学者未来计划资助项目《东亚佛教历史传统与价值冲突研究》,项目编号:2017WLJH02.
文摘
韩国儒学作为儒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形态,有其独特的地位与特质。目前,中国的韩国儒学思想史研究在方法论上主要存在三种范式:一是以延边为中心的韩国儒学思想史研究,早期侧重于以唯物史观来考察和认识韩国儒学思想史,而后期则侧重于在东亚儒学视域下从中朝韩日儒学比较上考察和认识韩国儒学思想及其特质,突出韩国文化本身对韩国儒学思想的塑造;二是以北京为中心的韩国儒学思想史研究,在方法上侧重于以中国儒学为基础和参照物而突出义理分析研究,在视角上则侧重于从东亚意识来看待韩国儒学;三是以台湾为中心的韩国儒学思想研究,在方法上从儒学多元论出发形成东亚儒学视域下的经典诠释研究,以东亚为研究视野,以儒家经典为研究核心,重视中韩儒学之间的互动,从而探讨韩国儒学经典与价值理念的变迁。
关键词
儒学
思想史
方法论
韩国
Keywords
Confucianism
intellectual history
methodology
South Korea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免费下载
职称材料
题名
突破,抑或迷思?--儒学“内在超越说”的跨文化考察与批判重构
20
作者
韩振华
机构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出处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34,共9页
基金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990年以来西方儒学研究的新进展及理论回应”(项目批准号:16ZXB006)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船山学的跨文化发展与当代建构研究”(项目批准号:17BZX0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同时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批准号:2016JT001 ,2016QZ004)。
文摘
儒学“内在超越说”是现代新儒家在中西比较视域中的跨文化理论重构。然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它不断受到来自新实用主义和分析哲学阵营的质疑。安乐哲、冯耀明、郑家栋等学者通过剖析“immanence(内在)”与“transcendence(超越)”在学理层面的相互悖反性,阐明“内在超越说”的不可证立性质。相较于“超越性”,他们更为强调儒学的“内在性”,认为“超越性”话语过时而“毫无生气”。尽管“内在超越说”所实际指涉的“万物一体”、“仁体”观念是传统儒学境界论意义上的真实存在,但当代质疑者所共处的“现代性”境遇(知识型)使得他们无法弥合“存有”与“价值”的裂隙,而更倾向于解构“内在超越说”的有效性。在“内在超越说”已经被问题化的前提下,借鉴“批判哲学”的思路,充分挖掘并发挥“内在超越说”的文化批判潜能,是这一学说打破单一的宗教性/精神性理解模式,实现哲学重构的可能路径。儒学“内在超越说”是一个文化“混血”的哲学命题,这标示着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古典哲学/伦理学的当代诠释已成为一项“跨文化”的事业。在经典诠释过程中,如何经由批判性的现代重构,超越那种相互绝缘的对比研究模式,走向一种真正有“孕育力”的跨文化立场,从而使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不再停留于一种死板僵化的、避免“受孕”的、各居其位的静态分析中,仍需细细思量。
关键词
内在超越
内向超越
儒学
批判哲学
重构
Keywords
immanent transcendence
inward transcendence
Confucianism
critical philosophy
reconstruction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韩非子》反儒学思想研究
侯雨晴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
2019
0
在线阅读
免费下载
职称材料
2
论儒学之“变”
戴铭婧
《北方文学》
201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格物致知:儒学内部生长出来的科学因子
马来平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现代平民儒学:当代儒学创新发展之路
陈寒鸣
刘伟
《理论与现代化》
2019
0
在线阅读
免费下载
职称材料
5
论梁启超对儒学与西方科学的态度
苗建荣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0
6
文化比较视域中的新儒学研究及其思想价值之理解
张能为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0
7
文化自知视角下的孔子思想和儒学精髓
刘续兵
《人文天下》
2019
0
在线阅读
免费下载
职称材料
8
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张舜清
时万祥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论宦懋庸诗文创作的儒学内涵
谭德兴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试论明王朝对云南边疆的治理和开发
丁存金
《社科纵横》
201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三教关系视域下的北方十六国文化及其特征
黄崑威
《五台山研究》
CSSCI
201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儒学在运河流域的源起与传播
谢光前
《珠海潮》
2019
1
13
试论郭齐勇教授的中国古代儒学研究——以孟子为中心
杨海文
马慧娟
《贵州文史丛刊》
2019
0
在线阅读
免费下载
职称材料
14
人伦与位育:潘光旦先生的社会学思想及其儒学基础
周飞舟
《社会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0
15
对话儒学:高校通识教育的古典路径
朱光磊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论中国人生哲学的思想分野
刘兆伦
《神州》
201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论卜者与秦汉社会
舒显彩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王阳明与禅
胡嘉明(译)
毕文龙(译)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中国的韩国儒学思想史研究范式及反思
李海涛
方浩范
《东疆学刊》
CSSCI
2019
0
在线阅读
免费下载
职称材料
20
突破,抑或迷思?--儒学“内在超越说”的跨文化考察与批判重构
韩振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
250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帐号登录
手机快捷登录
扫码登录
登录
注册新用户
忘记密码
第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 录
第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使用
中文期刊助手
扫描二维码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标题
*
邮箱
*
反馈意见
*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个
*
保存
取消
请在输入框中输入下图中的验证字符。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个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