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系统评价探讨中国人群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万方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中的中国人...目的通过系统评价探讨中国人群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万方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中的中国人群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间限定为2000年1月~2020年2月,同时补充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由两名评价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独立选择文献、提取资料、评价质量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系统评价,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合并OR值及95%可信区间(CI)分析各个相关危险因素,采用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的稳定性,用漏斗图评估文献的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文献12篇,总样本量为7886例。纳入分析的危险因素共10个,分别为年龄、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体重指数。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是影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初步确定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是影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早期防预提供重要依据。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六经辨证治疗消渴病痹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00例消渴病痹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1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六经辨证采用相应的方药。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空腹及餐后...目的探讨六经辨证治疗消渴病痹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00例消渴病痹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1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六经辨证采用相应的方药。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空腹及餐后2 h血糖(FPG、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腓总和腓肠神经传导速度、生活质量评分及安全性指标。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疗效、FPG、2 h PG、HbA1c水平,提高神经传导速度、生活质量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六经辨证能明显改善消渴病痹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及生活质量,是疗效可靠的辨证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我院内科就诊治疗的DPN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饮食控制、适当体育锻炼及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注射...目的探讨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我院内科就诊治疗的DPN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饮食控制、适当体育锻炼及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注射治疗控制血糖。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穴位按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加耳穴压豆治疗。两组均连用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情况、神经电生理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及生命质量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FBG、2 h PG和HbA1C水平控制达标率分别为94.29%、88.57%和8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14%、68.57%和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MCV和SCV较前明显加快(P<0.05或P<0.01),观察组加快幅度更显著(P<0.05);同时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生命质量A-DQOL评分较前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且观察组患者下降幅度更显著,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用于DPN患者不仅能增加降糖疗效,有利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达标,而且能明显改善其神经功能,加快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通过系统评价探讨中国人群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万方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中的中国人群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间限定为2000年1月~2020年2月,同时补充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由两名评价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独立选择文献、提取资料、评价质量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系统评价,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合并OR值及95%可信区间(CI)分析各个相关危险因素,采用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的稳定性,用漏斗图评估文献的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文献12篇,总样本量为7886例。纳入分析的危险因素共10个,分别为年龄、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体重指数。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是影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初步确定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是影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早期防预提供重要依据。
文摘目的探讨六经辨证治疗消渴病痹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00例消渴病痹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1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六经辨证采用相应的方药。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空腹及餐后2 h血糖(FPG、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腓总和腓肠神经传导速度、生活质量评分及安全性指标。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疗效、FPG、2 h PG、HbA1c水平,提高神经传导速度、生活质量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六经辨证能明显改善消渴病痹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及生活质量,是疗效可靠的辨证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文摘目的探讨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我院内科就诊治疗的DPN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饮食控制、适当体育锻炼及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注射治疗控制血糖。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穴位按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加耳穴压豆治疗。两组均连用4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情况、神经电生理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及生命质量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FBG、2 h PG和HbA1C水平控制达标率分别为94.29%、88.57%和8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14%、68.57%和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MCV和SCV较前明显加快(P<0.05或P<0.01),观察组加快幅度更显著(P<0.05);同时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生命质量A-DQOL评分较前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且观察组患者下降幅度更显著,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用于DPN患者不仅能增加降糖疗效,有利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达标,而且能明显改善其神经功能,加快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