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作者导航
机构导航
期刊评价报告
期刊开放获取
下载APP
登录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检索历史
共找到
558
篇文章
<
1
2
…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进退失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反思
认领
1
作者
陈心林
杨晓茜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160-168,共9页
数字化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当前非遗保护领域的焦点,反映了非遗在当代实现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换的内在要求,但其中也存在深层次的学理悖论,造成了非遗保护的实践误区。就非遗数字化保护而言,由于核心理念定位的偏颇,导致了数字化“...
数字化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当前非遗保护领域的焦点,反映了非遗在当代实现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换的内在要求,但其中也存在深层次的学理悖论,造成了非遗保护的实践误区。就非遗数字化保护而言,由于核心理念定位的偏颇,导致了数字化“技术宰制”与非遗“文化本位”的冲突。就非遗知识产权保护而论,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核心理念是私权垄断与排他性,与非遗的集体性、共享性特质存在抵牾,导致了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悖论。面对当前风生水起又备受争议的非遗数字化保护与知识产权保护大潮,除了技术层面的改进之外,文化价值与文化伦理层面的反思更为迫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
化
遗产
数字化保护
知识产权
保护
在线阅读
免费下载
职称材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及网络传播问题探究
认领
2
作者
张西昌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0年第3期37-41,49,共6页
非遗保护工作是在后工业化时代提出的,是试图通过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来对工业文明进行补益的一项全球性文化策略。进入21世纪之初的中国非遗保护工作,除了政府意志作为巨大的推动力之外,网络数字化成为这场运动最为有效的科学技术支撑。...
非遗保护工作是在后工业化时代提出的,是试图通过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来对工业文明进行补益的一项全球性文化策略。进入21世纪之初的中国非遗保护工作,除了政府意志作为巨大的推动力之外,网络数字化成为这场运动最为有效的科学技术支撑。传统知识、传统观念与新技术和新手段之间的交互式探索性对话,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信息化时代中再生产和再传播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
化
遗产
数字化保护
网络推广
传播效能
德州古运河历史文化景观数字化保护研究
认领
3
作者
赵瑞超
李国良
《黑龙江科学》
2020年第14期154-155,共2页
历史文化景观的修复和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也是各地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数字技术在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上能够发挥独特的功效。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对传统文化景观、文物古迹进...
历史文化景观的修复和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也是各地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数字技术在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上能够发挥独特的功效。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对传统文化景观、文物古迹进行保护,还能催生新的旅游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运河
历史景观
数字化保护
德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夹缬的恢复生产与数字化传承教育思考
认领
4
作者
李洋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0年第10期63-67,共5页
文章基于对我国传统印染技术夹缬所面临的生产技术落后、销售市场萎缩、传承后继无人的困境考虑,进行了生产发展现状分析以及保持其活态传承的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夹缬数字保护的意义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设计了夹缬数字化...
文章基于对我国传统印染技术夹缬所面临的生产技术落后、销售市场萎缩、传承后继无人的困境考虑,进行了生产发展现状分析以及保持其活态传承的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夹缬数字保护的意义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设计了夹缬数字化保护的具体构想以及夹缬的数字教育建设方案和方法等,通过这些分析和设计,能让更多的青年学生热爱并愿意传承夹缬技艺,从而尝试改善夹缬的困境以及推动夹缬生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缬
恢复生产
数字化保护
传承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数字化研究与保护——以呼和浩特大召寺为例
认领
5
作者
张爱琳
韩晓桐
+1 位作者
闫泽文
赵娜
《草原文物》
2020年第1期104-110,共7页
历史古建筑和文物凝结了前人的智慧和创造,然而由于其本身的脆弱和不可再生性,实施文物保护、建立文物档案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内蒙古地域文化出发,梳理了该地区藏传佛教的发展历史、召庙建筑的特点,以呼和浩特大召寺为例,运...
历史古建筑和文物凝结了前人的智慧和创造,然而由于其本身的脆弱和不可再生性,实施文物保护、建立文物档案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内蒙古地域文化出发,梳理了该地区藏传佛教的发展历史、召庙建筑的特点,以呼和浩特大召寺为例,运用维激光扫描和BIM建模技术为古建筑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数字保护方案,同时它们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测绘制图方法,为古建筑数字化研究与保护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藏传佛教
三维激光扫描
BIM建模
数字化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民族村寨数字化保护技术应用研究
认领
6
作者
彭永鹏
孔林涛
《建筑技术开发》
2020年第19期67-69,共3页
以城子村土掌房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得到其三维点云数据;提取尺寸数据并结合BIM技术,完成二维建筑图纸与建筑施工的动态模拟;开发城子村数字化保护系统,实现村寨历史文化展示、景点介绍、虚拟漫游展示、二维图纸展示及施...
以城子村土掌房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得到其三维点云数据;提取尺寸数据并结合BIM技术,完成二维建筑图纸与建筑施工的动态模拟;开发城子村数字化保护系统,实现村寨历史文化展示、景点介绍、虚拟漫游展示、二维图纸展示及施工工艺展示等功能。该系统的开发为城子村特色建筑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了良好的数据支撑与理论基础,为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激光扫描
BIM
虚拟现实
数字化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美丽乡村视域下青阳农民画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认领
7
作者
郑珺
《普洱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75-76,共2页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精神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新媒体的出现为安徽非遗之一的青阳农民画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在新时期,对青阳农民画的保护与传承是重要的发展目标,同时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数字化的保护与传承方式...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精神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新媒体的出现为安徽非遗之一的青阳农民画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在新时期,对青阳农民画的保护与传承是重要的发展目标,同时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数字化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着文化创意产业成果的方向进行转化,同时可以对青阳农民画的传承与保护方式进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乡村
青阳农民画
数字化保护
文
化
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新疆交河故城文化数字化保护策略研究
认领
8
作者
詹秦川
赵梦歌
《美与时代:城市》
2020年第10期95-96,共2页
在新时期背景下,具有厚重历史积淀和见证的文化遗产弥足珍贵。新疆现存的古城遗址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新疆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等多方面的活的实证材料。交河故城作为新疆古城遗址的重要代表,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及意义。...
在新时期背景下,具有厚重历史积淀和见证的文化遗产弥足珍贵。新疆现存的古城遗址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新疆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等多方面的活的实证材料。交河故城作为新疆古城遗址的重要代表,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及意义。文章基于交河故城现状与问题、传承与创新,探讨了数字化背景下交河故城文化的保护策略,为促进交河故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河故城
数字化保护
虚拟现实
数字
博物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BIM技术的传统村镇民居数字化维护探究
认领
9
作者
邓显石
《建筑与预算》
2020年第9期38-40,共3页
传统村镇民居建筑作为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其建筑形式奇特、建造工艺精美,展示了当地独有的文化特色。基于BIM技术优异的三维可视化、参数化建模及信息集成功能,能有效提高项目各阶段运行效率,BIM技术在宫殿、寺庙等重要传统建筑数字化...
传统村镇民居建筑作为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其建筑形式奇特、建造工艺精美,展示了当地独有的文化特色。基于BIM技术优异的三维可视化、参数化建模及信息集成功能,能有效提高项目各阶段运行效率,BIM技术在宫殿、寺庙等重要传统建筑数字化保护的应用为将其拓展到传统村镇民居数字化维护中提供了可能。基于传统民居建筑理论,考虑构造特征与建筑部位,将传统民居建筑各构件进行分类,探究应用BIM技术参数化建模方法建立传统民居信息管理平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M
传统村镇民居
数字化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少数民族非遗整体性保护的“中国模式”
认领
10
作者
王伟杰
肖远平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8-37,共10页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实践整体保护少数民族非遗的重大创新,其建设实践为世界范围内少数民族非遗的保护贡献了可供借鉴的"中国模式":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在少数民族非遗资源富集的地区设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实践整体保护少数民族非遗的重大创新,其建设实践为世界范围内少数民族非遗的保护贡献了可供借鉴的"中国模式":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在少数民族非遗资源富集的地区设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保护区内各类资源进行整体保护,构建由当地政府、专家和社会民众及团体等组成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目前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仍然存在跨区域保护的管理不便、保护区内民众的主体性发挥不足、过度化开发和缺少专门法律体系和管理机制保障等问题。为实现我国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科学有序的发展建设,我们应积极探索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未来发展路径:克服保护区与行政区划交叉重叠的管理弊端,组建保护区建设发展协调机制;强化保护区建设中的社会参与;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拓宽保护区资金来源渠道;将保护区内非遗申报为更高级别项目名录;加快保护区法律法规建设,构建合理的保护区建设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
化
生态
保护
区
少数民族非遗
整体性
保护
中国模式
数字化保护
非遗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认领
11
作者
汪淳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第9期73-74,共2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过程中积淀的优秀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随着社会地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环境,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积极利用现代化技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过程中积淀的优秀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随着社会地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环境,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积极利用现代化技术。文章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意义,分析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具体措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传承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
化
遗产
数字化保护
创新传承
沂蒙山区传统手工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及应用研究
认领
12
作者
姜自立
《艺术家》
2020年第6期182-183,共2页
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沂蒙山区的广大劳动人民积累并创造出许多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的手工艺术。人工智能、大数据、VR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保护传统手工艺术,提升其艺术与经济价值,在传统技艺中融入新时代的配方以适应新时期的需求,...
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沂蒙山区的广大劳动人民积累并创造出许多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的手工艺术。人工智能、大数据、VR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保护传统手工艺术,提升其艺术与经济价值,在传统技艺中融入新时代的配方以适应新时期的需求,对传统手工艺术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工艺术
沂蒙山区
数字化保护
实证案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无人机倾斜摄影在村落数字化保护中的探索
认领
13
作者
付晓
李艳涛
+1 位作者
王远航
郑岩
《新农业》
2020年第16期46-48,共3页
0引言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村落往往具有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许多建筑都反映了当地的民风民俗、社会情况、经济水平以及人地关系等信息,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旅游开发价值。2017年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
0引言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村落往往具有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许多建筑都反映了当地的民风民俗、社会情况、经济水平以及人地关系等信息,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旅游开发价值。2017年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村落受到了各界的普遍关注,但许多传统村落在进行旅游开发过程中都面临着建筑破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开发价值
乡村振兴战略
传统村落
非物质文
化
遗产
十九大
人地关系
民风民俗
数字化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和对策研究
认领
14
作者
李倩
《品位·经典》
2020年第10期47-49,共3页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技术应用到了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文物保护、复原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数字化技术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撑。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技术应用到了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文物保护、复原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数字化技术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撑。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分析海南黎族历史、生活习俗具有重要作用,保护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保持中国文化多样性也有重大意义。本文分析了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黎族
非物质文
化
遗产
数字化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朝石刻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设计
认领
15
作者
杨祥民
张靳
《装饰》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0-131,共2页
南朝石刻艺术历经千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但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损风险,开展南朝石刻的数字化保护变得日益紧迫。在各类数字化方式中,运用123D Catch照片建模技术,能够方便地对南朝石刻进行三维建模和数字化还原,并且便于大范...
南朝石刻艺术历经千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但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损风险,开展南朝石刻的数字化保护变得日益紧迫。在各类数字化方式中,运用123D Catch照片建模技术,能够方便地对南朝石刻进行三维建模和数字化还原,并且便于大范围推广应用和网络传播。在数字化基础上,对南朝石刻开展数字化设计,能方便地实现虚拟修复,并促进实体修复工作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照片建模
南朝石刻
虚拟设计
数字化保护
人工智能时代民间手工艺数字化保护开发的路径研究
认领
16
作者
王康媚
《艺术教育》
2020年第9期175-178,共4页
民间手工艺的发展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广大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宝贵的民间物质文化和民族精神遗产。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民间手工艺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为了有效创新、保护和传承民间手工艺,现代科学技术...
民间手工艺的发展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广大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宝贵的民间物质文化和民族精神遗产。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民间手工艺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为了有效创新、保护和传承民间手工艺,现代科学技术与民间手工艺的结合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之举。文章结合民间手工艺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和工艺特点,探究在人工智能时代,以综合性数字化虚拟民间艺术框架开发创新和保护传承的路径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数字化保护
民间手工艺
以信息空间框架模型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认领
17
作者
况贺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第19期79-81,共3页
基于计算机算力之上的多媒体技术综合应用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国内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章重点以I空间模型来对数字化保护过程中信息与传播关系进行理论研究,对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传播的编码、抽象、扩散、...
基于计算机算力之上的多媒体技术综合应用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国内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章重点以I空间模型来对数字化保护过程中信息与传播关系进行理论研究,对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传播的编码、抽象、扩散、解码和再造进行解读,进而提出以数字化技术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以适应现代传播,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并使得其核心的信息基因得以复制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
化
遗产
数字化保护
信息传播
I空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古寺院建筑保护技术研究——以宁波保国寺为例
认领
18
作者
陶楚冰
高原
+1 位作者
韩昕彤
余涵馨
《城市住宅》
2020年第8期125-127,共3页
古建筑是联系过去和未来的纽带,在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内涵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古寺院作为古建筑中的特殊门类,具有宗教和社会双重功能,社会地位较高.随着现代社会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保护承载城市社会发展历史的古寺院建筑已逐渐...
古建筑是联系过去和未来的纽带,在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内涵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古寺院作为古建筑中的特殊门类,具有宗教和社会双重功能,社会地位较高.随着现代社会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保护承载城市社会发展历史的古寺院建筑已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对古寺院展开进一步研究保护将是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筑
建筑
保护
古寺院建筑
数字化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徐州传统建筑数字化采集与保护研究
认领
19
作者
朱雪
《美与时代:城市》
2020年第9期13-14,共2页
为解决徐州传统建筑存在的文化传播形式单一、文创产业水平较低、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度不足等问题,对徐州传统建筑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特点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徐州传统建筑数字化图像采集与编辑处理过程,通过构建数据库,借助数字平台突破...
为解决徐州传统建筑存在的文化传播形式单一、文创产业水平较低、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度不足等问题,对徐州传统建筑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特点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徐州传统建筑数字化图像采集与编辑处理过程,通过构建数据库,借助数字平台突破了徐州传统建筑保护与传承的局限,拓宽了文创产业的发展方向,为地方传统建筑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州
传统建筑
图像采集
数字化保护
文
化
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
认领
20
作者
孙蕊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I0005-I0006,共2页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文明和值得珍惜的文化财富,其中彰显民族智慧与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这种世代相传和口传心授的活态文化遗产,很多已经随着时代发展而濒临灭亡了,还有许多非物质文...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文明和值得珍惜的文化财富,其中彰显民族智慧与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这种世代相传和口传心授的活态文化遗产,很多已经随着时代发展而濒临灭亡了,还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走在消亡的征程中。这种宝贵的活态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需要国人进一步采用新技术、新思路和新策略加以保护和传承的。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利用信息技术无可取代的优势加强"非遗"的保护,只是这种数字化保护工作还依然停留在探索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
化
遗产
活态文
化
高职院校
数字化保护
生命记忆
民族智慧
无可取代
保护
与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进退失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反思
认领
1
作者
陈心林
杨晓茜
机构
湖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出处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160-168,共9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研究”(16ZDA162)。
文摘
数字化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当前非遗保护领域的焦点,反映了非遗在当代实现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换的内在要求,但其中也存在深层次的学理悖论,造成了非遗保护的实践误区。就非遗数字化保护而言,由于核心理念定位的偏颇,导致了数字化“技术宰制”与非遗“文化本位”的冲突。就非遗知识产权保护而论,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核心理念是私权垄断与排他性,与非遗的集体性、共享性特质存在抵牾,导致了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悖论。面对当前风生水起又备受争议的非遗数字化保护与知识产权保护大潮,除了技术层面的改进之外,文化价值与文化伦理层面的反思更为迫切。
关键词
非物质文
化
遗产
数字化保护
知识产权
保护
Keywords
ICH
digital protect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分类号
D92 [政治法律—法学]
在线阅读
免费下载
职称材料
题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及网络传播问题探究
认领
2
作者
张西昌
机构
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
出处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0年第3期37-41,49,共6页
基金
陕西省社科界2020年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年度项目:陕西关中地区血社火民俗的生态、传播及功能研究,项目编号:2020Z411
文摘
非遗保护工作是在后工业化时代提出的,是试图通过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来对工业文明进行补益的一项全球性文化策略。进入21世纪之初的中国非遗保护工作,除了政府意志作为巨大的推动力之外,网络数字化成为这场运动最为有效的科学技术支撑。传统知识、传统观念与新技术和新手段之间的交互式探索性对话,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信息化时代中再生产和再传播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非物质文
化
遗产
数字化保护
网络推广
传播效能
Key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gital Protection
Network Promotion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G122
题名
德州古运河历史文化景观数字化保护研究
认领
3
作者
赵瑞超
李国良
机构
山东华宇工学院
出处
《黑龙江科学》
2020年第14期154-155,共2页
基金
2019年度“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CT201911122)研究成果。
文摘
历史文化景观的修复和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也是各地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数字技术在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上能够发挥独特的功效。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对传统文化景观、文物古迹进行保护,还能催生新的旅游方式。
关键词
古运河
历史景观
数字化保护
德州
Keywords
Ancient canal
Historical landscape
Digital protection
Dezhou
分类号
F592.7 [经济管理—旅游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夹缬的恢复生产与数字化传承教育思考
认领
4
作者
李洋
机构
浙江农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出处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0年第10期63-67,共5页
基金
浙江省教科规划2017年度(高校)研究课题“夹缬的数字化传承教育与生产发展研究”(2017SCG331).
文摘
文章基于对我国传统印染技术夹缬所面临的生产技术落后、销售市场萎缩、传承后继无人的困境考虑,进行了生产发展现状分析以及保持其活态传承的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夹缬数字保护的意义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设计了夹缬数字化保护的具体构想以及夹缬的数字教育建设方案和方法等,通过这些分析和设计,能让更多的青年学生热爱并愿意传承夹缬技艺,从而尝试改善夹缬的困境以及推动夹缬生产发展.
关键词
夹缬
恢复生产
数字化保护
传承教育
Keywords
board painting
resuming production
digital protection
inheritance education
分类号
TS193.5 [轻工技术与工程—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数字化研究与保护——以呼和浩特大召寺为例
认领
5
作者
张爱琳
韩晓桐
闫泽文
赵娜
机构
内蒙古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出处
《草原文物》
2020年第1期104-110,共7页
基金
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BIM技术的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信息数字化模型实现技术的研究(编号:2017MS(LH)0703)成果。
文摘
历史古建筑和文物凝结了前人的智慧和创造,然而由于其本身的脆弱和不可再生性,实施文物保护、建立文物档案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内蒙古地域文化出发,梳理了该地区藏传佛教的发展历史、召庙建筑的特点,以呼和浩特大召寺为例,运用维激光扫描和BIM建模技术为古建筑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数字保护方案,同时它们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测绘制图方法,为古建筑数字化研究与保护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内蒙古藏传佛教
三维激光扫描
BIM建模
数字化保护
Keywords
Inner Mongolia Tibetan Buddhism:Three-dimensional Laser Scanning
BIM Modeling
Digital Protection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民族村寨数字化保护技术应用研究
认领
6
作者
彭永鹏
孔林涛
机构
大连民族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出处
《建筑技术开发》
2020年第19期67-69,共3页
基金
省社科联2020年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2020lslktqn-022)。
文摘
以城子村土掌房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三维激光扫描,得到其三维点云数据;提取尺寸数据并结合BIM技术,完成二维建筑图纸与建筑施工的动态模拟;开发城子村数字化保护系统,实现村寨历史文化展示、景点介绍、虚拟漫游展示、二维图纸展示及施工工艺展示等功能。该系统的开发为城子村特色建筑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了良好的数据支撑与理论基础,为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三维激光扫描
BIM
虚拟现实
数字化保护
Keywords
3D laser scanning
BIM
virtual reality
digital protection
分类号
TU982.29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美丽乡村视域下青阳农民画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认领
7
作者
郑珺
机构
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出处
《普洱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75-76,共2页
基金
2018年池州学院科研项目:美丽乡村视域下青阳农民画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CZ2018RWZ11)。
文摘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精神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新媒体的出现为安徽非遗之一的青阳农民画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在新时期,对青阳农民画的保护与传承是重要的发展目标,同时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数字化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着文化创意产业成果的方向进行转化,同时可以对青阳农民画的传承与保护方式进行创新。
关键词
美丽乡村
青阳农民画
数字化保护
文
化
传承
分类号
TS959.3 [轻工技术与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新疆交河故城文化数字化保护策略研究
认领
8
作者
詹秦川
赵梦歌
机构
陕西科技大学
出处
《美与时代:城市》
2020年第10期95-96,共2页
文摘
在新时期背景下,具有厚重历史积淀和见证的文化遗产弥足珍贵。新疆现存的古城遗址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新疆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等多方面的活的实证材料。交河故城作为新疆古城遗址的重要代表,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及意义。文章基于交河故城现状与问题、传承与创新,探讨了数字化背景下交河故城文化的保护策略,为促进交河故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
交河故城
数字化保护
虚拟现实
数字
博物馆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BIM技术的传统村镇民居数字化维护探究
认领
9
作者
邓显石
机构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学院
出处
《建筑与预算》
2020年第9期38-40,共3页
文摘
传统村镇民居建筑作为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其建筑形式奇特、建造工艺精美,展示了当地独有的文化特色。基于BIM技术优异的三维可视化、参数化建模及信息集成功能,能有效提高项目各阶段运行效率,BIM技术在宫殿、寺庙等重要传统建筑数字化保护的应用为将其拓展到传统村镇民居数字化维护中提供了可能。基于传统民居建筑理论,考虑构造特征与建筑部位,将传统民居建筑各构件进行分类,探究应用BIM技术参数化建模方法建立传统民居信息管理平台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
BIM
传统村镇民居
数字化保护
分类号
TU241.5 [建筑科学—建筑设计及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少数民族非遗整体性保护的“中国模式”
认领
10
作者
王伟杰
肖远平
机构
贵州民族大学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贵州师范大学校长办公室
出处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8-37,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贵州经验研究”(18CMZ028)。
文摘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实践整体保护少数民族非遗的重大创新,其建设实践为世界范围内少数民族非遗的保护贡献了可供借鉴的"中国模式":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在少数民族非遗资源富集的地区设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保护区内各类资源进行整体保护,构建由当地政府、专家和社会民众及团体等组成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目前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仍然存在跨区域保护的管理不便、保护区内民众的主体性发挥不足、过度化开发和缺少专门法律体系和管理机制保障等问题。为实现我国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科学有序的发展建设,我们应积极探索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未来发展路径:克服保护区与行政区划交叉重叠的管理弊端,组建保护区建设发展协调机制;强化保护区建设中的社会参与;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拓宽保护区资金来源渠道;将保护区内非遗申报为更高级别项目名录;加快保护区法律法规建设,构建合理的保护区建设机制。
关键词
民族文
化
生态
保护
区
少数民族非遗
整体性
保护
中国模式
数字化保护
非遗传承人
Keywords
ethnic cultural ecological protection are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ethnic minorities
overall protection
Chinese model
digital protection
successor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分类号
G124
题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认领
11
作者
汪淳
机构
岳西县文化馆
出处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第9期73-74,共2页
文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过程中积淀的优秀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随着社会地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环境,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积极利用现代化技术。文章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意义,分析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具体措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传承创新。
关键词
非物质文
化
遗产
数字化保护
创新传承
分类号
G122
题名
沂蒙山区传统手工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及应用研究
认领
12
作者
姜自立
机构
临沂大学传媒学院
出处
《艺术家》
2020年第6期182-183,共2页
基金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传统艺术传承与创新研究专项课题“沂蒙山区传统手工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价值提升研究”(项目编号:18CCYJ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沂蒙山区的广大劳动人民积累并创造出许多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的手工艺术。人工智能、大数据、VR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保护传统手工艺术,提升其艺术与经济价值,在传统技艺中融入新时代的配方以适应新时期的需求,对传统手工艺术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
手工艺术
沂蒙山区
数字化保护
实证案例
分类号
TP399-C1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
J0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无人机倾斜摄影在村落数字化保护中的探索
认领
13
作者
付晓
李艳涛
王远航
郑岩
机构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城市科学系
出处
《新农业》
2020年第16期46-48,共3页
基金
北京学课题(BJXJD-KT2018-YB06)
北京联合大学人才强校优选计划(BPHR2019CZ01,BPHR2019CZ02)
+1 种基金
北京联合大学启明星项目(201911417SJ095)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创新性实验项目。
文摘
0引言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村落往往具有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许多建筑都反映了当地的民风民俗、社会情况、经济水平以及人地关系等信息,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旅游开发价值。2017年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村落受到了各界的普遍关注,但许多传统村落在进行旅游开发过程中都面临着建筑破坏的问题。
关键词
旅游开发价值
乡村振兴战略
传统村落
非物质文
化
遗产
十九大
人地关系
民风民俗
数字化保护
分类号
F59 [经济管理—旅游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和对策研究
认领
14
作者
李倩
机构
三亚学院外国语学院
出处
《品位·经典》
2020年第10期47-49,共3页
基金
三亚学院“一师一项目”专项科学研究课题项目:“大数据背景下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保护化研究”资助(USY18YSK030)的研究成果。
文摘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技术应用到了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文物保护、复原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数字化技术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撑。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分析海南黎族历史、生活习俗具有重要作用,保护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保持中国文化多样性也有重大意义。本文分析了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措施。
关键词
海南黎族
非物质文
化
遗产
数字化保护
分类号
G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朝石刻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设计
认领
15
作者
杨祥民
张靳
机构
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
出处
《装饰》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0-131,共2页
基金
2018年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江苏南朝石刻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编号:18YSA002)阶段性成果
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南朝石刻数字博物馆建立与设计研究”(编号:17YJCZH173)阶段性成果
南京邮电大学“1311人才计划”资助.
文摘
南朝石刻艺术历经千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但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损风险,开展南朝石刻的数字化保护变得日益紧迫。在各类数字化方式中,运用123D Catch照片建模技术,能够方便地对南朝石刻进行三维建模和数字化还原,并且便于大范围推广应用和网络传播。在数字化基础上,对南朝石刻开展数字化设计,能方便地实现虚拟修复,并促进实体修复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
照片建模
南朝石刻
虚拟设计
数字化保护
分类号
K877.4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历史学]
题名
人工智能时代民间手工艺数字化保护开发的路径研究
认领
16
作者
王康媚
机构
琼台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出处
《艺术教育》
2020年第9期175-178,共4页
基金
2019年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海南黎族民间手工艺数字化保护开发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HNKY2019-79。
文摘
民间手工艺的发展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广大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宝贵的民间物质文化和民族精神遗产。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民间手工艺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为了有效创新、保护和传承民间手工艺,现代科学技术与民间手工艺的结合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之举。文章结合民间手工艺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和工艺特点,探究在人工智能时代,以综合性数字化虚拟民间艺术框架开发创新和保护传承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数字化保护
民间手工艺
分类号
J5 [艺术—艺术设计]
题名
以信息空间框架模型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认领
17
作者
况贺
机构
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五华县田家炳中学
出处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第19期79-81,共3页
基金
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项目“基于众创空间平台的三峡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课题号:KJ1745479)阶段性成果。
文摘
基于计算机算力之上的多媒体技术综合应用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国内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章重点以I空间模型来对数字化保护过程中信息与传播关系进行理论研究,对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传播的编码、抽象、扩散、解码和再造进行解读,进而提出以数字化技术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以适应现代传播,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并使得其核心的信息基因得以复制传播。
关键词
非物质文
化
遗产
数字化保护
信息传播
I空间模型
分类号
TP3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古寺院建筑保护技术研究——以宁波保国寺为例
认领
18
作者
陶楚冰
高原
韩昕彤
余涵馨
机构
浙江万里学院设计艺术与建筑学校
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出处
《城市住宅》
2020年第8期125-127,共3页
基金
2019年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参赛课题:宁波古寺庙建筑保护(2019R420012)。
文摘
古建筑是联系过去和未来的纽带,在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内涵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古寺院作为古建筑中的特殊门类,具有宗教和社会双重功能,社会地位较高.随着现代社会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保护承载城市社会发展历史的古寺院建筑已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对古寺院展开进一步研究保护将是新方向.
关键词
古建筑
建筑
保护
古寺院建筑
数字化保护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徐州传统建筑数字化采集与保护研究
认领
19
作者
朱雪
机构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出处
《美与时代:城市》
2020年第9期13-14,共2页
基金
2019年度江苏省住建厅建设系统科技项目“创意产业视角下传统建筑数字化保护研究”(2019ZD077)阶段性成果。
文摘
为解决徐州传统建筑存在的文化传播形式单一、文创产业水平较低、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度不足等问题,对徐州传统建筑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特点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徐州传统建筑数字化图像采集与编辑处理过程,通过构建数据库,借助数字平台突破了徐州传统建筑保护与传承的局限,拓宽了文创产业的发展方向,为地方传统建筑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关键词
徐州
传统建筑
图像采集
数字化保护
文
化
传承
分类号
TU-87 [艺术—艺术设计]
TU984.114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
认领
20
作者
孙蕊
机构
河南轻工职业学院
出处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I0005-I0006,共2页
文摘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文明和值得珍惜的文化财富,其中彰显民族智慧与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这种世代相传和口传心授的活态文化遗产,很多已经随着时代发展而濒临灭亡了,还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走在消亡的征程中。这种宝贵的活态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需要国人进一步采用新技术、新思路和新策略加以保护和传承的。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利用信息技术无可取代的优势加强"非遗"的保护,只是这种数字化保护工作还依然停留在探索阶段。
关键词
非物质文
化
遗产
活态文
化
高职院校
数字化保护
生命记忆
民族智慧
无可取代
保护
与传播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进退失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反思
陈心林
杨晓茜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0
在线阅读
免费下载
职称材料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及网络传播问题探究
张西昌
《艺术管理(中英文)》
2020
0
3
德州古运河历史文化景观数字化保护研究
赵瑞超
李国良
《黑龙江科学》
202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夹缬的恢复生产与数字化传承教育思考
李洋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内蒙古藏传佛教建筑数字化研究与保护——以呼和浩特大召寺为例
张爱琳
韩晓桐
闫泽文
赵娜
《草原文物》
202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民族村寨数字化保护技术应用研究
彭永鹏
孔林涛
《建筑技术开发》
202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美丽乡村视域下青阳农民画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郑珺
《普洱学院学报》
202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新疆交河故城文化数字化保护策略研究
詹秦川
赵梦歌
《美与时代:城市》
202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基于BIM技术的传统村镇民居数字化维护探究
邓显石
《建筑与预算》
202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少数民族非遗整体性保护的“中国模式”
王伟杰
肖远平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0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汪淳
《中国民族博览》
2020
0
12
沂蒙山区传统手工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及应用研究
姜自立
《艺术家》
202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无人机倾斜摄影在村落数字化保护中的探索
付晓
李艳涛
王远航
郑岩
《新农业》
202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和对策研究
李倩
《品位·经典》
202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南朝石刻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设计
杨祥民
张靳
《装饰》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0
16
人工智能时代民间手工艺数字化保护开发的路径研究
王康媚
《艺术教育》
2020
0
17
以信息空间框架模型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况贺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古寺院建筑保护技术研究——以宁波保国寺为例
陶楚冰
高原
韩昕彤
余涵馨
《城市住宅》
202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徐州传统建筑数字化采集与保护研究
朱雪
《美与时代:城市》
202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
孙蕊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
28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帐号登录
手机快捷登录
扫码登录
登录
注册新用户
忘记密码
第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馆外登录
获取短信验证码
登 录
第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馆外登录
使用
中文期刊助手
扫描二维码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标题
*
邮箱
*
反馈意见
*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个
*
保存
取消
请在输入框中输入下图中的验证字符。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个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