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除母乳中高丰度蛋白的基础上,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母乳中具有重要生物学特定功能的低丰度蛋白。以1月左右的成熟乳为实验材料,先通过免疫亲和层析和ProteoMiner低丰度蛋白富集试剂盒2种前处理方法去除高丰度蛋白,再进行蛋白质组...在去除母乳中高丰度蛋白的基础上,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母乳中具有重要生物学特定功能的低丰度蛋白。以1月左右的成熟乳为实验材料,先通过免疫亲和层析和ProteoMiner低丰度蛋白富集试剂盒2种前处理方法去除高丰度蛋白,再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表明,2种方法都有去除高丰度蛋白的效果,免疫亲和层析法处理后鉴定出蛋白质49种,ProteoMiner低丰度蛋白富集试剂盒处理后鉴定出蛋白质172种。对合计鉴定出的186种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Gene Ontology(GO)注释分析发现,这些蛋白质功能主要集中在细胞部分、细胞过程和结合活性等方面。以Pathway数据库作为参考,依据代谢途径可将蛋白质定位到201个代谢途径分支,涉及PI3K-Akt信号通路、磷脂酶D信号通路等。与Cluster of Orthologous Groups of proteins(COG)数据库进行比对表明,这些蛋白质主要参与碳水化合物的运输和新陈代谢、信号转导机制等生命活动。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母乳低丰度蛋白的功能,而且可为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和疾病预防提供理论依据,为母乳喂养的保护作用机制及有关乳腺疾病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展开更多
【背景】母乳是一个重要的益生菌筛选库,其中植物乳杆菌是一种用途广泛、适应性强的益生菌。然而不同菌株具有不同的功能,现有的生理生化方法对其潜在益生特性研究十分有限,有必要采用高通量的方法寻找具有种群特异性的优质益生菌。【...【背景】母乳是一个重要的益生菌筛选库,其中植物乳杆菌是一种用途广泛、适应性强的益生菌。然而不同菌株具有不同的功能,现有的生理生化方法对其潜在益生特性研究十分有限,有必要采用高通量的方法寻找具有种群特异性的优质益生菌。【目的】结合菌株生化特征在全基因组的测序与分析的基础上对两株植物乳杆菌的潜在功能进行预测,并重点找寻与肠液耐受性及细菌素的合成相关的基因,即在基因组的结构上对菌株的表型进行探究。【方法】分离筛选出两株母乳源植物乳杆菌MP55、MP37,并利用Illumina genome analyzer对菌株的全基因组进行测序,采用Prokka软件对细菌基因组进行注释,采用Carbohydrate-active enzymes(CAZy)、Koy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和Clusters of orthologous genes(COG)数据库对基因组进行功能注释;同时采用Prodigal、RNAmmer等工具对编码序列、核糖体RNA进行预测,并用CGView软件绘制菌株的基因组环形图谱。【结果】通过基因组装得到了两株植物乳杆菌的全基因组信息,植物乳杆菌MP37、MP55基因组大小分别为3204421 bp和3299180 bp;(G+C)mol%含量分别为44.36%和44.46%;分别包含3012个和3101个DNA编码序列,结合菌株生化特征在基因组上找到4个与肠液耐受相关的基因及一段细菌素合成相关基因簇。基因组序列原始数据和拼接结果已提交至"gcMeta"平台。【结论】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在基因组水平上揭示了植物乳杆菌MP55、MP37在肠道存活性与抑制病原菌相关的可能机理。植物乳杆菌MP55、MP37是两株潜在的益生菌候选菌株,实验结果为进一步阐明其益生菌特性的功能机制提供了遗传学基础。展开更多
目的运用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提高新生儿科无陪护患儿母乳喂养率。方法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聊城市某三甲综合性医院开展以"提高新生儿科无陪护患儿母乳喂养率"为主题的QCC活动,调查影响112名无陪护患儿母...目的运用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提高新生儿科无陪护患儿母乳喂养率。方法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聊城市某三甲综合性医院开展以"提高新生儿科无陪护患儿母乳喂养率"为主题的QCC活动,调查影响112名无陪护患儿母乳喂养的因素,分析原因,制定并实施对策。观察QCC活动后新生儿科无陪护患儿母乳喂养率变化情况。结果开展QCC活动后,新生儿科无陪护患儿母乳喂养率由活动前的43.75%提高到84.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CC活动在提高新生儿科无陪护患儿母乳喂养率中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提高新生儿科无陪护患儿母乳喂养率,同时提高了QCC小组成员的综合素养。展开更多
文摘在去除母乳中高丰度蛋白的基础上,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母乳中具有重要生物学特定功能的低丰度蛋白。以1月左右的成熟乳为实验材料,先通过免疫亲和层析和ProteoMiner低丰度蛋白富集试剂盒2种前处理方法去除高丰度蛋白,再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表明,2种方法都有去除高丰度蛋白的效果,免疫亲和层析法处理后鉴定出蛋白质49种,ProteoMiner低丰度蛋白富集试剂盒处理后鉴定出蛋白质172种。对合计鉴定出的186种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Gene Ontology(GO)注释分析发现,这些蛋白质功能主要集中在细胞部分、细胞过程和结合活性等方面。以Pathway数据库作为参考,依据代谢途径可将蛋白质定位到201个代谢途径分支,涉及PI3K-Akt信号通路、磷脂酶D信号通路等。与Cluster of Orthologous Groups of proteins(COG)数据库进行比对表明,这些蛋白质主要参与碳水化合物的运输和新陈代谢、信号转导机制等生命活动。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了解母乳低丰度蛋白的功能,而且可为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和疾病预防提供理论依据,为母乳喂养的保护作用机制及有关乳腺疾病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文摘【背景】母乳是一个重要的益生菌筛选库,其中植物乳杆菌是一种用途广泛、适应性强的益生菌。然而不同菌株具有不同的功能,现有的生理生化方法对其潜在益生特性研究十分有限,有必要采用高通量的方法寻找具有种群特异性的优质益生菌。【目的】结合菌株生化特征在全基因组的测序与分析的基础上对两株植物乳杆菌的潜在功能进行预测,并重点找寻与肠液耐受性及细菌素的合成相关的基因,即在基因组的结构上对菌株的表型进行探究。【方法】分离筛选出两株母乳源植物乳杆菌MP55、MP37,并利用Illumina genome analyzer对菌株的全基因组进行测序,采用Prokka软件对细菌基因组进行注释,采用Carbohydrate-active enzymes(CAZy)、Koy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和Clusters of orthologous genes(COG)数据库对基因组进行功能注释;同时采用Prodigal、RNAmmer等工具对编码序列、核糖体RNA进行预测,并用CGView软件绘制菌株的基因组环形图谱。【结果】通过基因组装得到了两株植物乳杆菌的全基因组信息,植物乳杆菌MP37、MP55基因组大小分别为3204421 bp和3299180 bp;(G+C)mol%含量分别为44.36%和44.46%;分别包含3012个和3101个DNA编码序列,结合菌株生化特征在基因组上找到4个与肠液耐受相关的基因及一段细菌素合成相关基因簇。基因组序列原始数据和拼接结果已提交至"gcMeta"平台。【结论】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在基因组水平上揭示了植物乳杆菌MP55、MP37在肠道存活性与抑制病原菌相关的可能机理。植物乳杆菌MP55、MP37是两株潜在的益生菌候选菌株,实验结果为进一步阐明其益生菌特性的功能机制提供了遗传学基础。
文摘目的运用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提高新生儿科无陪护患儿母乳喂养率。方法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聊城市某三甲综合性医院开展以"提高新生儿科无陪护患儿母乳喂养率"为主题的QCC活动,调查影响112名无陪护患儿母乳喂养的因素,分析原因,制定并实施对策。观察QCC活动后新生儿科无陪护患儿母乳喂养率变化情况。结果开展QCC活动后,新生儿科无陪护患儿母乳喂养率由活动前的43.75%提高到84.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CC活动在提高新生儿科无陪护患儿母乳喂养率中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提高新生儿科无陪护患儿母乳喂养率,同时提高了QCC小组成员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