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构建“共同体美学”--关于电影语言、电影理论现代化与再现代化
|
孟琪(整理)
|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2
|
论张爱玲小说叙事的电影化特征
|
胡亭亭
|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3
|
管窥佛教电影的语言观
|
释圣因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4
|
媒介融合背景下“屏读”语言的应用及其缺陷
|
汪杉
|
《视听》
|
2019 |
0 |
|
5
|
德国早期表现主义电影的叙述层分析
|
高子棋
|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6
|
浅析《本杰明·巴顿奇事》中的电影语言
|
任樱
|
《戏剧之家》
|
2019 |
0 |
|
7
|
旧文重读:“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与电影本体的再认识
|
陈晓云
|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8
|
中国无声电影中的影像元素与意义生成
|
滕小娟
|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
2019 |
0 |
|
9
|
电影语言、电影营销与电影商业价值的关系研究
|
严波
|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10
|
多画幅比例电影的审美价值探析
|
蔡海波
|
《声屏世界》
|
2019 |
0 |
|
11
|
红黑榜
|
|
《电视指南》
|
2019 |
0 |
|
12
|
试论张艺谋电影中色彩的意蕴传达
|
孙立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13
|
西藏题材电影的发展前景探讨
|
赵明远
|
《新闻研究导刊》
|
2019 |
0 |
|
14
|
儿童电影《旺扎的雨靴》的改编策略和文化身份
|
曹娟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15
|
乌尔善:电影最大的魅力是把幻想变成现实
|
何佳子
|
《中国广播影视》
|
2019 |
0 |
|
16
|
从新生代导演的崛起看中国影视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
蔡碧湾
孙欣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17
|
意蕴、结构与格调:由《旺扎的雨靴》透视孩子的心灵世界
|
吕力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18
|
从电影《归来》看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的异同
|
毕彦华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19
|
从语言文学的角度分析电影语言的矛与盾——以《肖申克的救赎》为例
|
高娟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20
|
《青春的三段回忆》:电影语言中的“新浪潮”元素与影视修辞学的建立
|
费群蝶
史忠义
|
《法国研究》
|
201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