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总结老年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AAD)外科治疗经验,探讨手术方式和要点,以提高外科治疗疗效。方法 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对23例老年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年龄≥70岁)行手术治疗,均在...目的总结老年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AAD)外科治疗经验,探讨手术方式和要点,以提高外科治疗疗效。方法 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对23例老年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年龄≥70岁)行手术治疗,均在全身麻醉、低温停循环及双侧顺行性脑灌注下进行。其中男18例、女5例,年龄(73.6±4.1)岁。结果全组体外循环时间(207.5±38.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48.1±35.7)min,停循环时间(9.4±5.1)min,手术时间(7.2±3.6)h,术后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erane oxygenation,ECMO)支持2例,透析4例,2例(8.9%)住院期死亡。全组患者出院前及术后3个月复查主动脉全程CT提示:覆膜支架及其分支血管通畅无狭窄,支架位置正常,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假腔完全血栓化19例,部分血栓化3例。结论对于老年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外科治疗仍是首选。减少或避免低温尤其是深低温停循环对患者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缩短全身重要脏器缺血时间及总体手术时间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观察改良心包斜窦路径在新生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矫治术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行心上、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外科矫治67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3例、女14例,中位手术年龄12.5(7.0,20.5)d。根据手术入路将患者分为3组:房间沟路径组(6例)、心房顶路径组(14例),改良心包斜窦路径组(47例)。比较三组临床效果。结果改良心包斜窦路径组体外循环时间[88(80.0,107.0) min vs. 135(121.0,157.0)min,P<0.05]及主动脉阻断时间[45(39.0,53.0)min vs. 80(73.0,85.0)min,P<0.05]均显著短于房间沟路径组。改良心包斜窦组围术期死亡率明显低于心房顶路径组(2.1%vs. 28.6%,P<0.05),改良心包斜窦组远期死亡率明显低于房间沟路径组(4.3%vs. 60.0%,P<0.05)及心房顶路径组(4.3%vs. 30.0%,P<0.05)。改良心包斜窦路径组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房间沟路径组(2.1%vs. 50%,P<0.05)及心房顶路径组(2.1%vs.35.7%,P<0.05)。结论在新生儿心上型及心下型TAPVC的矫治中,与传统手术路径相比,改良心包斜窦路径能够提供较为满意的手术空间,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肺静脉吻合口发生率、围术期及远期死亡率,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