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浅谈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认领
- 1
-
-
作者
刘蓓
韩佳荣
杨瑾
-
机构
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
-
出处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第13期142-143,共2页
-
文摘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发展历程中遗留下来的艺术瑰宝,是不同阶段人类的智慧结晶,展现不同时期社会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是极具历史研究价值的文化遗产。随着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有所提升,当人们通过历经沉淀的历史文物来解读华夏文明的同时,会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国家荣誉感。保护文物是博物馆的重要工作职责,但馆藏文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护措施的迟缓,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此时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
-
关键词
博物馆
文物保护
解决方法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博物馆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微
认领
- 2
-
-
作者
黄姣
-
机构
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
-
出处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第15期148-149,共2页
-
文摘
在传统观念中,博物馆主要是用来陈列展示人类发展史上的各种智慧或自然文化的遗产,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博物馆也被赋予了新的服务职能。作为重要的文化展示和宣传场所,人们对博物馆宣传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为了激发公众到博物馆进行体验的兴趣,同时也为促进博物馆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要重视博物馆宣传工作。文章对新时期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开展宣传工作进行讨论,以期为博物馆管理带来一些参考。
-
关键词
博物馆
宣传工作
问题
对策
-
分类号
G2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如何做好考古发掘过程中的现场保护
认领
- 3
-
-
作者
刘蓓
杨瑾
韩佳荣
-
机构
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
-
出处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第15期160-160,F0003,共2页
-
文摘
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对出土文物采取相应的应急保护措施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环节,因为文物长期处于地下潮湿、阴暗的环境中,一旦被发掘出土,很容易受到外界温度、湿度、光照等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导致珍贵的文物被损坏,造成研究学者对文物的历史信息判断出现失误或偏差,使文物的历史价值大打折扣。文章分析考古发掘过程中文物保护的意义,并重点探讨文物保护的应急措施。
-
关键词
考古发掘
文物保护
应急措施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基于现代技术的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探索
认领
- 4
-
-
作者
刘蓓
-
机构
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
-
出处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第11期110-111,共2页
-
文摘
古建筑文物有不可复制和不可再生的特性,有独特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古建筑文物比普通的历史资料更真实、直观、具体地体现了建筑水平、文化信仰、社会发展等方面,是研究和传承文化历史的重要资产,是社会的重要瑰宝。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大时代背景下,如何解决古建筑文物修缮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价值。
-
关键词
古建筑文物
修缮与保护
问题与措施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探讨“互联网+”模式下的博物馆管理工作模式创新
认领
- 5
-
-
作者
续宝红
黄姣
贾睿
王珺
-
机构
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
-
出处
《新丝路》
2020年第14期0148-0149,共2页
-
文摘
“互联网+”是一个融合与发展概念,“互联网” 是基本工具,“+”可融合多种元素,拓宽实现渠道。“互联 网+”是未来博物馆的发展大趋势,既能扩展博物馆的基本社 会功能,提升公众对对博物馆的关注度,又能彰显博物馆对促 进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新时代下,博物馆需要借助“互 联网+”打破传统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益,提高公众体验满 意度。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博物馆管理工作现状,然后以“互 联网+”为背景从动态管理、角色转变、体制革新这些方面来 探讨其管理创新,期望能有效提升我国博物馆的管理水平。
-
关键词
互联网+
博物馆
管理模式
创新
-
分类号
C
[社会学]
-
-
题名新时代做好博物馆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认领
- 6
-
-
作者
贾睿
续宝红
黄姣
-
机构
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
-
出处
《新丝路》
2020年第12期0261-0262,共2页
-
文摘
博物馆是承载及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做好 博物馆的思想政治工作,则能够更好发挥出博物馆在社会中的 文化传承与引导的作用,使人们对优秀的历史知识有着正确认 识,实现历史文化的良好传承。故此,本文重点探讨了新时代 下,如何做好博物馆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
关键词
博物馆
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提升就是职工最大的利益
-
分类号
C
[社会学]
-
-
题名西安钟楼基座渗水原因分析
认领
被引量:1
- 7
-
-
作者
张清三
高群
-
机构
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
西安市古代建筑工程公司
-
出处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第2期97-99,共3页
-
文摘
为研究西安钟楼基座渗水诱因,采用现场调研方法,深入分析了降雨前后和花坛浇灌前后基座内部水分场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钟楼基座渗水主要是雨水入渗引起,花坛浇灌对其无影响,在西安钟楼基座顶部向下约2.0米范围内受雨水渗漏影响较大,且水分有往基座底部缓慢迁移趋势,基座海墁防水设施可能失效,基座内部形成渗流通道,在渗透压力下券洞拱圈部位形成流痕和墙皮脱落现象,外墙出现泛碱掉渣等风化现象。
-
关键词
钟楼基座
渗水
降雨入渗
植物浇灌
-
分类号
TU-092
[建筑科学—建筑理论]
-
-
题名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利用研究
认领
- 8
-
-
作者
王珺
-
机构
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
-
出处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第7期56-57,共2页
-
文摘
泱泱华夏为我们留下了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古建筑便是历史遗物中的幸运儿。历经岁月的洗礼,气势恢宏的长城早已写满了战乱的沧桑,金碧辉煌的故宫也褪去了青涩的脸庞,凝聚了无数劳动人民心血与智慧的西安钟鼓楼也略显疲倦。时代变迁,勿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前行的路上,如何用现有的实力来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如何让古代建筑在新时代拥有新的生命活力,这是值得现代人思考的问题。文章首先介绍古建筑保护的现状,接着分析古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古建筑与现代发展之间的矛盾,然后探讨古建筑保护策略,最后阐述古建筑利用,希望有助于同行的研究。。
-
关键词
古建筑
木结构加固
性能研究
-
分类号
TU-87
[建筑科学—建筑设计及理论][艺术—艺术设计]
-
-
题名博物馆工艺品文物的相关研究
认领
- 9
-
-
作者
成莉
-
机构
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
-
出处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第4期126-127,共2页
-
文摘
博物馆是蕴藏历史文化的圣地,它以物质形态的方式映射着人类历史文化。伴随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不青睐于博物馆内所存放的文物。然而,这种想法和做法其实是不理性、不科学的,因为只有回顾历史、懂历史,才能够实现发展和进步。对此,作者针对博物馆工艺品文物的相关内容展开了探究。
-
关键词
博物馆
工艺品
相关研究
-
分类号
G26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文化科学]
-
-
题名西安钟楼基座表面污损及其成因分析
认领
- 10
-
-
作者
赵皓辰
周伟强
刘炜
-
机构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
-
出处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第10期126-130,共5页
-
文摘
西安钟楼是中国现存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整体迁至今址,1956年被定为省级文保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钟楼作为我国重要的砖石质文物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但长期对钟楼基座进行涂料涂刷对钟楼基座砖体造成破坏,并影响观瞻。文章对钟楼基座砖砌体表面污损进行检测分析,为砖石质文物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
关键词
基座砖砌体
表面污损
病害成因
-
Keywords
brick masonry of the base
surface pollution damage
cause of disease
-
分类号
K879.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博物馆开发传统文化衍生品的探讨
认领
- 11
-
-
作者
张涛
-
机构
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
-
出处
《艺术品鉴》
2018年第8Z期7-8,共2页
-
文摘
博物馆文化衍生品是凝聚历史文化的一张鲜活名片,是触手可及的历史文化再现,也是民族精神与民风民俗的物化形式。博物馆作为汇聚数千年历史积淀与民族文化的平台,其对传统文化衍生品的开发,使人们从视觉、触觉的盛宴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为现代文化消费融入传统文化精华,对于扩展现代文化消费,传承民族文化意义深远。本文从挖掘藏品文化基因、发挥文化教育职能、与现代生活的结合三个角度,提出开发文化衍生品的建议,希望有益于文化衍生品的开发,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
-
关键词
文化衍生品
历史积淀
传统文化
物化形式
-
分类号
G269.2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文化科学]
-
-
题名隋炀帝萧后墓出土发钗材料与工艺初步研究
认领
- 12
-
-
作者
党小娟
杨军昌
李睿
束家平
-
机构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
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纳米能源材料研究中心
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
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
出处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0,共10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1674206)。
-
文摘
2013年扬州隋炀帝萧后墓出土一组发钗(十二支),是目前考古发现隋唐时期墓主身份确定为皇后级别的一组发钗。本研究采用X光探伤技术、显微观察、扫描电镜能谱、显微红外光谱等多种现代分析手段对萧后发钗进行了检测分析,成功揭示了钗的纹饰特点、结构特征、材料属性和加工工艺等,为考古学、技术史、艺术史等深入研究提供了诸多科学依据。
-
关键词
隋炀帝萧后墓
发钗
材料
工艺
-
Keywords
Empress Xiao of Emperor Sui Yang
Hairpin
Material
Craftsmanship
-
分类号
K876.41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历史学]
K876.43
-
-
题名我国古建筑保护实践研究
认领
- 13
-
-
作者
梁勇
王珺
-
机构
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
-
出处
《艺术品鉴》
2018年第18期1-2,共2页
-
文摘
我国古建筑保护实践始于二十世纪初,但当时因为社会动荡,所做的仅限于调查发现和制定保护计划,并没有将计划付诸实施和对古建筑进行修缮,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国家就调查发现古建筑、保护干预研究、制定保护政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城市现代化、乡镇城市化的过程中,由于城市规划不当,很多古建筑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很多古建筑在修缮中变成现代建筑,失去了它原有的历史价值。本文研究了近代到现代的古建筑保护实践,提出做好城市规划、提高科学含量才能保护好古建筑的建议,以期为我国古建筑保护从业者提供参考。
-
关键词
古建筑
保护
实践
-
分类号
TU-87
[建筑科学—建筑设计及理论][艺术—艺术设计]
-
-
题名清代家具展示的民族心理特点
认领
被引量:1
- 14
-
-
作者
梁勇
张清三
-
机构
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
-
出处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第12期66-67,共2页
-
文摘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其绵延268年的历程中,经历了封建文化的鼎盛期、衰退期和与现代文化的接壤期.家具作为其社会文化和家庭文化的集中体现品,在这个朝代的发展转型中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可以说,家具不仅展现了民众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从本质上表达了民族的心理意识和精神特质.
-
关键词
清代家具
民族
心理特点
-
分类号
F426.88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浅析秦阿房宫遗址的保护
认领
- 15
-
-
作者
胡鹏
-
机构
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
-
出处
《新丝路》
2020年第24期0154-0154,共1页
-
文摘
阿房宫遗址位于今陕西西安市以西13公里处的古皂 河西岸,渭河以南,与秦都咸阳城隔河相望,遗址主要分布于龙 原向西南延伸的台地上。1961年阿房宫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 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阿房宫遗址保护保护区内现存的主要 遗迹有阿房宫前殿遗址以及人们俗称的“上天台”遗迹、“磁石 门”遗迹和“烽火台”遗迹。由于秦阿房遗志为秦都咸阳上林苑 遗址故地,汉代为汉上林苑的一部分,因此,将它们归结为秦汉 皇家建筑遗迹应该可以。
-
关键词
秦阿房宫
遗址保护
-
分类号
C
-
-
题名传统建筑本身与空间组织形式中的礼制因素
认领
- 16
-
-
作者
杨思瑶
-
机构
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
-
出处
《视界观》
2019年第16期0041-0041,共1页
-
文摘
有人说“中国文化是礼乐文化”,这自然有它的道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礼为基本框架的。在这种政治伦理色彩很浓的礼制氛围中,中国建筑从规模等级、材料档次、空间位序到质量品次及匹配原则等都做出了因人而异的等级划分,儒家政伦礼教与建筑文化彻底实现了契合。《荀子·礼论篇》中说:“礼者,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义,以多少为异,以隆杀为要”。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一切“雕琢刻镂”的建筑艺术的处理,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辨贵贱”,而不是为了“求其观”,即为了维系社会等级秩序,而不仅仅是供人赏心悦目。中国古代把建筑的出现归结成为懂得礼乐法度的“圣人”的建制,并且将其提高到了纲常伦教的高度,充分强调了建筑艺术的礼乐功用。
-
关键词
传统建筑
空间组织
礼制因素
民用住宅
-
分类号
J
[艺术]
-
-
题名浅谈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
认领
- 17
-
-
作者
袁宇森
高正超
-
机构
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
-
出处
《艺术大观》
2019年第33期0189-0189,共1页
-
文摘
我国古建筑文物是中国古代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物质与精神财富,是人们了解古代社会并探索古代人们智慧的重要依据。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古建筑文物很多精美建筑物形态受到破坏,不乏有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对此,修缮与保护古建筑文物被重视,尤其是社会观念与国家政策的变化,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工作受到极大的重视。本文从古建筑文物保护现状出发,提出修缮与保护古建筑的指导方法与理念。
-
关键词
古建筑文物
修缮保护
核心价值观
-
分类号
J
[艺术]
-
-
题名浅析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准则体系的诞生
认领
- 18
-
-
作者
杨思瑶
-
机构
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
-
出处
《视界观》
2019年第18期0080-0080,共1页
-
文摘
欧洲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通过对文化遗产的原则、内容以及检验标准的不断深入研究和讨论,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也实践出一套符合本国国情的理论。本文将对文化遗产的国际和国内保护文件发展过程进行梳理。
-
关键词
文化遗产
遗产保护
文物古迹
-
分类号
J
[艺术]
-
-
题名中国古建筑木结构修复加固技术分析与发展研究
认领
- 19
-
-
作者
高正超
袁宇森
-
机构
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
-
出处
《艺术大观》
2019年第33期0192-0192,共1页
-
文摘
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建筑材质大多数为木材,由于木材本身材性问题、建筑建成时间较长以及自然因素和人为等原因,古建筑出现各种损坏形式和损坏症状。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古建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古建筑不同的损坏形式及其古建筑木结构修复加固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方法。
-
关键词
中国古建筑
木结构
修复加固技术
-
分类号
J
[艺术]
-
-
题名关于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互动的思考
认领
- 20
-
-
作者
贾芳
-
机构
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
-
出处
《智富时代》
2017年第11X期209-209,共1页
-
文摘
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互动教学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发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本文就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然后就应该如何实现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互动教育提出若干意见和建议。
-
关键词
博物馆教育
学校教育
互动
-
分类号
G26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文化科学]
G459
-
使用中文期刊助手 扫描二维码